2014.7.5參加第四屆全國神經危重症會議,我感嘆現在神經危重症患者的各種監測技術全面而先進。除了常見的體循環監測:心率、血氧、血壓、心肌收縮力、前負荷、後負荷等外,腦內監測已經非常普及,包括:顱內壓、腦灌注壓、腦電圖的BIS、腦血流(CBF),再就是更精細的腦內微透析技術(監測腦內氧分壓、氧、糖等代謝)。那麼這些技術的目的是甚麼?其目的是通過干預使受損的腦組織儘可能恢復穩定的內部環境,從而減少繼發性腦損傷,實現最佳的腦保護。那麼,大腦保護的核心是甚麼?核心是通過穩定的腦灌注(見下文)儘可能恢復氧氣和葡萄糖等營養物質的正常輸送,因為我們知道腦組織只能由氧氣和葡萄糖這兩種物質提供能量,而大腦通常幾乎沒有儲備,所以當血液循環停止10秒後就會出現意識障礙,5-6分鐘後就會對腦神經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既然氧氣和葡萄糖如此重要,那麼在神經系統危重病的急性期給予大量的這兩種物質,不是更有利於病人的康復嗎?根據目前的研究,在神經系統損傷的早期大量輸注葡萄糖是有害的,因為此時腦組織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已經減弱,所以它不但不能為腦組織提供能量,反而會提高人體的血糖,從而影響預後。氧氣也是如此嗎?顯然氧氣不是,因為保持穩定的血氧飽和度對任何危重病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吸氧肯定是危重病人的必修課。那麼,對於神經危重病人來說,正常的氧氣輸送(鼻插管、面罩或呼吸機輔助)就足夠了嗎?顯然是不夠的。大量研究證實,由於腦缺血和水腫等因素,受損腦組織的局部氧分壓降低,所以維持正常體循環的血氧分壓不足以為腦組織供氧。我們知道,氧氣可以自由穿越血腦屏障,因此增加氧氣水平可以改善大腦功能。但氧氣是如何通過血液運輸到腦組織的呢?是血紅蛋白!但血紅蛋白是固定的,而在嚴重疾病的早期階段,血紅蛋白往往會減少,所以顯然不可能通過這種途徑。這時我們就會想到通常可以忽略不計的攜帶氧氣的方式--物理溶解氧,因為只要有血液供應,就有可能不依靠血紅蛋白直接將氧氣運送到組織中。那麼誰能增加物理溶氧呢?只有高壓氧!
高壓氧能成倍地增加血氧分壓,從而增加物理溶氧。已經有許多基礎和臨床研究表明,高壓氧可以減輕腦水腫並改善受損腦組織的供氧。但高壓氧目前在神經重症監護中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如:甚麼時候是介入的最佳時機?多大的壓力是合適的?給予氧氣多長時間?但我相信,隨著研究的進展,高壓氧在神經重症監護領域的作用將變得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