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03 16:24

1 概述 類癌是一種古老而相對不常見的疾病,1808年由Merling首次描述,1907年由Oberndorfer正式命名為類癌,截至1989年,文獻中共有3720例報道。

在胚胎髮育過程中,類癌是起源於胚胎原始腸道部分的腫瘤,含有分泌銀的顆粒,所以也被稱為親銀或嗜銀細胞癌。由於類癌細胞能分泌小分子肽類物質,故又有小分子肽類或肽類結構腫瘤(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tumor. APUD TUMOR. APUDOMA),Oberndorfer將其命名為一種腺瘤,但許多學者認為類癌是一種良性小腸腫瘤,是一種生長有限、轉移少的低度惡性腫瘤。綜合來看,大多數學者認為類癌是主要發生在胃腸道的腫瘤,但涉及全身大部分器官,生長較慢,惡性程度低。

2 類癌腫瘤的部位 類癌腫瘤可發生在胃腸道的任何部位,也可發生在支氣管、卵巢、睪丸、胰腺、膽囊、甲狀腺和許多其他器官。根據胚胎起源的不同,它們可以分為:前腸類癌、中腸類癌和後腸類癌。

類癌是癌嗎相關文章
類癌是一古老的而較少見的疾病,在胚胎髮育過程中,類癌系起源於胚胎原始腸道部分的腫瘤,腫瘤細胞內含有親銀性分泌顆粒,故又稱親銀細胞癌或嗜銀細胞癌。 類癌又稱類癌瘤,是一組發生於胃腸道和其他器官嗜銀細胞的新生物,其臨床、組織化學和生化特徵可因其發生部位不同而異。此種腫瘤能分泌5-羥色胺(血清素)、激肽類、組織胺等生物學活性因子,引起血管運動障礙、胃腸症狀、心臟和肺部病變等,稱為類癌綜合徵。 又由於類
發布於 2023-01-03 16:18
0評論
類癌是一類罕見而有特徵性症狀的腫瘤,早期發現有賴於醫師對本病的認識和警惕,確診則依靠基礎或激發試驗下血漿特異性激素的檢測。應用各種影像診斷和介入性診斷手段進行腫瘤定位在本病的診斷中居重要地位。胰腺類癌均具有潛在的惡性,但惡性程度一般較低,預後較好,因此對本病的治療應採取儘量積極的態度,包括擴大根治術、積極的全身或介入性化療以及對症支持療法可達到較為滿意的療效。
發布於 2023-01-03 16:31
0評論
一、輸卵管良性腫瘤 輸卵管良性腫瘤種類甚多,以腺瘤樣瘤相對多見,其他包括平滑肌瘤、乳頭狀瘤及畸胎瘤等。由於缺乏典型的症狀和體徵,很難在手術前明確診斷,往往在盆、腹腔手術時發現。治療手段為腫瘤切除術或患側輸卵管切除術。 二、原發性輸卵管癌 原發性輸卵管癌是少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約佔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發病高峰年齡為52~57歲。陰道排液是最常見的症狀,常伴有盆腔或下腹部疼痛和盆腔包塊。輸卵管癌的生
發布於 2023-03-20 00:42
0評論
1.手術治療 (1)根治性手術目前惟一的根治性治療手段是手術切除,侷限性腫瘤患者首選根治性手術切除,患者術後5年生存率可達80%~100%。 (2)姑息性手術如果為進展期腫瘤,以姑息治療為目的,採用細胞減滅手術可以降低腫瘤負荷、減輕與激素分泌相關的臨床症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2.細胞毒性藥物 常用化療藥物有鏈脲黴素、5-Fu、阿黴素和氮烯唑胺等。常用聯合方案有鏈脲黴素加5-Fu、
發布於 2024-12-28 23:17
0評論
1.肺部表現為哮喘和呼吸困難,在20%~30%的病人中發生,與支氣管哮喘相似。 2.胃腸道腹痛、腹脹及裡急後重較為常見,腹瀉為小便樣,每天可達10~20次,瀉前可伴有腹痛或絞痛。 3.心臟可出現心跳快、血壓降低或休克。晚期可有充血性右心衰竭,表現端坐呼吸,下肢水腫。 類癌瘤缺乏特殊徵象,診斷頗為困難。臨床上往往被忽略或誤診為闌尾炎、克隆病、腸癌等疾病。當類癌瘤出現類癌綜合徵時,診斷較易。典型者表
發布於 2023-01-03 16:52
0評論
(一)5-HT測定類癌綜合徵患者血清5-HT含量常明顯升高,多為83~510μmol/24h(正常為11~51μmol/24h)。 (二)5-HIAA測定類癌綜合徵患者尿中5-HIAA排出增多,往往超過78.5μmol/24h,一般在156.9~3138μmol/24h(正常值<47.1μmol/24h)。 (三)皮膚潮紅激發試驗①將10ml乙醇加入15ml桔子汁中口服,3~5分鐘後,約1
發布於 2023-01-03 16:45
0評論
患者:15號住院時急性闌尾炎,做了腹腔鏡手術,術後病理檢查肉眼所見:闌尾一根,長5CM。直徑0.8CM。末端見一灰黃色腫塊,!*0.8*0.6CM。質硬。病理診斷:闌尾末端基於HE形態傾向高分化神經內分泌腫瘤(G1,低級別)合併闌尾炎,舊稱類癌。1*0.8*0.6CM。浸潤漿膜層及闌尾系膜,切端未見肯定癌累犯,免疫組化的報告:免疫組化標記結果顯示:腫瘤細胞CKpan+,CAM5.2+.CK5/6
發布於 2023-02-03 19:17
0評論
目前腎癌分為10種類型。2004年WHO對1997年的腎細胞癌病理組織學分類進行了修改,保留了原有腎透明細胞癌、乳頭狀腎細胞癌(Ⅰ型和Ⅱ型)、腎嫌色細胞癌及未分類腎細胞癌4個分型,將集合管癌進一步分為Bellini集合管癌和髓樣癌,此外增加了多房囊性腎細胞癌、Xp11易位性腎癌、神經母細胞瘤伴發的癌、黏液性管狀及梭形細胞癌分型。腎透明細胞癌最常見,約佔90%,乳頭狀腎細胞癌(Ⅰ型和Ⅱ型)佔6%,
發布於 2022-10-10 16:08
0評論
1.胃腸道類癌中發現最多的是闌尾類癌,超過闌尾腫瘤的80%,常位於闌尾尖部,瘤體小,很少引起臨床症狀。瘤體較大時,易發生機械性阻塞,與急性闌尾炎相似。 2.直腸類癌可發生於直腸的任何部位,前壁多於後壁,瘤體直徑從數毫米至數釐米不等。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便秘或腹瀉)、直腸出血、疼痛等。 3.結腸類癌常位於盲腸、升結腸。瘤體比其他部位大,常發生轉移,與結腸腔體較大、早期無症狀而不易發現有
發布於 2024-12-28 23:03
0評論
結腸類癌若有較大表面潰瘍形成,此時不易與結腸癌區別。 結腸癌病人在早期可無自覺症狀,或有腹部間歇性隱痛和不適,常常不被注意,大便習慣也多無改變,有時可有輕度腹瀉或腹瀉,便秘交替出現,隨著病情的發展,病人腹部脹滿不適,可有持續性鈍痛,大便習慣明顯改變,次數增多,稀便或濃血便及血便,晚期病人常表現為貧血狀,消瘦,腹部持續性鈍痛,或陣發性加重,大便多呈粘液血便或血便,當出現腸梗阻時,可表現為高度的腹脹
發布於 2024-12-28 23:10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