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是由於各種不同致病因素引起脊髓結構和功能的損害,造成損傷水平以下脊髓功能(運動,感覺,發射,二便,性功能,心理等)的障礙,它是一種嚴重的致殘性損傷,往往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四肢癱或截癱,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活動。
脊髓損傷的患者中大約70%為外傷:如交通事故,工傷,運動外傷等等。造成非外傷性脊髓損傷的主要原因有頸椎病,脊髓空洞症,脊髓腫瘤,脊髓灰質炎,結核,畸形等等。其中,脊柱最易受損的部位是下段頸椎5~7,中段胸椎4~7,胸腰段10~l2。煜
根據脊髓損傷平面的高低分為四肢癱和截癱:
四肢癱:是四肢和軀幹(包括各呼吸肌)的完全或不完全性的癱瘓,由頸髓損傷引起。
截癱:是指下肢及軀幹完全或不完全性癱瘓,由胸腰髓損傷所致。
發生脊髓損傷時,患者進入“脊髓休克”狀態,損傷水平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緊張性減退或消失,反射消失,經過數週或數月後,遊離脊髓中的神經細胞漸漸恢復其獨立功能,反射重新出現,接著進入痙攣期。脊髓損傷後,除有運動,感覺功能障礙外,常引起一系列全身各系統的改變及併發症。
壓瘡也叫褥瘡,是局部組織過度受壓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而組織壞死,是脊髓損傷的主要合併症。褥瘡主要發生於臥位或坐位時持續受壓的骨突起部位。好發部位有:骶尾部、大轉子部、坐骨結節、膝、腓骨、踝部、足跟、第五蹠骨等部位。頸髓損傷者的枕骨部和肘部也有發生褥瘡的危險。如果患者使用石膏背心,在肋骨,棘突和前,後髂嵴等部位也會發生褥瘡。在麻痺的肢體上使用支具,石膏,夾板等,也會引起褥瘡。
患者皮膚不受壓,就不會形成褥瘡。因此,預防褥瘡的關鍵就是通過經常的體位變換來減輕皮膚受壓。患者須兩小時翻身一次,仰臥位與側臥位交替,晝夜不間斷。定時為患者翻身,不僅能防止皮膚長時間受壓,而且可以預防泌尿系管道內的尿液鬱滯,有利於腎臟功能。對褥瘡的易患部位,要通過相應的調節墊枕使之閉免受壓。每次翻身時,仔細檢查患者皮膚上任何受壓跡象,不管多麼輕微都要引起注意。例如:骶尾部發生皮膚髮紅時,要輪流採取左,右側臥位直到皮膚髮紅完全消失為止。對於坐輪椅者每30min做支稱一次,每次持續1-2min,其次,患者要選擇良好的坐墊和床墊,加強營養,保持皮膚清潔衛生。對身體麻痺區域的自我護理。患者必須學會在早晨和晚上各仔細檢查一遍皮膚有無壓痕,擦傷和點狀感染等。對於褥瘡易發部位應特別注意。患者可使用一面鏡子來檢查自己不能直接看到的部位,無法自我檢查者,也應請別人幫助檢查。才能使患者在以後的生活中避免發生褥瘡。
脊髓損傷時,其損傷水平以下所支配的呼吸肌發生麻痺,這就影響了其餘呼吸肌的力量和協同作用,明顯降低了胸廓的活動能力。頸髓損傷患者會出現嚴重問題;而下段胸髓和腰髓損傷對患者的肺功能幾乎沒有影響。呼吸肌主要由以下三組肌肉構成:膈肌(C5)是最主要吸氣肌,無呼氣作用,肋間肌及輔助肌(C2~T7),腹肌(T6~T12)為呼氣肌,C4以下損傷患者,肺活量可降至正常值的58%,上胸段大約為73%,由於腹肌的麻痺,患者不能咳嗽,因此至少在損傷後的最初3周內,這些患者都要實行胸廓治療。呼吸鍛鍊:吸氣:為保證通氣良好,所有患者 都需作深呼吸鍛鍊。如有可能在治療師的指導幫助下進行專門的膈肌、側肋部和肺尖部的呼吸鍛鍊。呼氣:在患者進行有效呼氣期間,治療師應用兩手在患者胸壁上施加壓力。並且兩手儘量分開,使之形成輕度的被動呼氣。這樣,隨後的吸氣也會更加充分。
對於腹肌部分麻痺或完全麻痺的患者,不能做咳嗽動作,治療師要用雙手在其膈肌下面施加壓力,以代替其腹肌的功能,幫助患者完成有效的咳嗽動作。輔助患者咳嗽的方法有:1、單人排痰法;2、雙人排痰法。因此患者在受傷的最初兩週內,每天給予3~4次預防性排痰治療,可以防止呼吸困難,突發高熱等,四肢癱患者每天至少需要做一次預防性體位引流。在C5以上損傷患者,如發生較重感冒,就應臥床24h,以防止把鼻腔分泌物吸入肺內造成肺流血,還要輔助患者清除鼻腔內和咽喉內的分泌物。
對於脊髓損傷患者尿瀦留和尿失禁的處理:1、導尿:有保留導尿和間歇導尿兩種方法,在早期尿道括約肌痙攣期使用保留導尿。一般情況下多采用間歇導尿,開始每4~6h排尿一次逐漸延長至8h一次,以減少導尿管對尿道的刺激。間歇導尿時,應限制患者的液體攝入量,每24h2000ml左右,以免膀胱過度膨脹。2、排尿訓練:a、定時排尿,通過定時刺激“觸發點”或導尿刺激膀胱收縮,逐漸形成排尿反射。b、排尿意識訓練,讓患者做正常排尿動作,使協同肌配合以利排尿反射的形成。應儘可能採取立位或坐位排尿,利於膀胱內沉澱的排出,使殘留尿液相對減少,利於膀胱感染的引流。c、學會自行導尿,脊髓損傷患者不可能長期住院,要學會自己導尿,一般情況下如每4~6h間歇導尿一次,可在清潔狀態下進行,即指導導尿者用肥皂在流動水下洗手兩次。因此,患者排尿定時,加上叩擊刺激“觸發點”;擠壓下腹,均可通過訓練完成在便器上的排尿訓練。達到自理能力。
高位脊髓損傷(包括頸髓和上胸段損傷)在受傷不久即可出現痙攣,肌肉痙攣可發生在肢體,亦可出現在胸脊、腹部,表現為肢體僵硬,關節活動受限,病人非常痛苦,對於痙攣的物理治療可採用持續牽拉的手法,起到抑制痙攣的作用。同時可以進行水療,利用水的溫度起到緩解痙攣的效果。還可採用藥物治療,服用一些解痙藥物如:1、Baclofen,每片10mg,口服由半片開始,每日服3次,以後每隔一週,每日增加半片,直到總量達到80~100mg為止。劑量不能增加過快,否則有噁心、嗜睡等反應。2、局部注射:用5%酚的溶液局部注射;亦可使局部痙攣得到緩解,但對全身痙攣不適用。
脊髓損傷導致患者不同程度的終生殘疾。一個健康的、充滿活力的正常人突然之間變成一個只能依賴他人生活的殘疾人時,心理上受到的沉重打擊是可以想象的。患者開始理解:日常生活中喪失運動能力、大小便能力和性功能意味著甚麼。疑惑、恐懼和焦慮會很自然地引發患者考慮這樣的問題:這種情況會持續下去嗎?我還能再行走嗎?患者為了康復,每天不停地鍛鍊,但取得進步卻微乎其微時,就會產生更消極的態度。因此,讓患者不僅知道身體恢復潛力,而且瞭解由於殘疾造成的生活受限的程度,這樣是很重要的。不僅患者本人,而且患者親屬也需要調整生活環境,他們都需要清楚理解患者的殘疾在家庭生活中意味著甚麼。治療師還要幫助患者親屬通曉護理知識,要讓他們避免對患的過度保護,要了解患者自己能做甚麼和甚麼情況下怎樣給予必要的幫助。要鼓勵患者與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親屬要經常與患者自由地談論較為深刻的話題,不僅涉及彼此,也可涉及他人。只有這樣患者才能持有現實的態度,才能充分發揮其自身的能力,達到最大限度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