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癱瘓,簡稱腦癱,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後一個月內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或腦發育異常所導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臨床上以姿勢與肌張力異常、肌無力、不自主運動和共濟失調等為特徵,常伴有感覺、認知、交流、行為等障礙和繼發性骨骼肌肉異常,並可伴有癲癇發作。腦癱的病因主要有早產、窒息、低體重、母子血型不合、遺傳等,其發病率在發達國家大約為2‰左右,我國約為1.5‰-5‰左右。
臨床上根據運動障礙的性質可分為:
1、痙攣型:病變在錐體束系統,肌張力增高,肢體活動受限,被動運動阻力增高,有折刀樣痙攣,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
2、手足徐動型:病變在基底核部位,肌張力變化不定,運動意願和運動結果不一致,有不隨意運動,病理反射一般為陰性,常伴有構音障礙;
3、共濟失調型:病變主要在小腦,平衡功能差,隨意運動的協調性差,伴有意向性震顫和眼球震顫,在運動中表現為低張力性;
4、其他類型:弛緩型以肌張力低下為主;強剛型表現運動阻力增高,鉛管樣強直;震顫型以肌肉出現靜止震顫為主。
腦癱的治療分為因治療、對症治療、康復治療及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包括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SPR),矯形外科手術治療。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對於痙攣型,肌張力較高患者效果較好,對於智商≥50%,年齡在3歲以上,體質較好,術後能配合功能訓練者;我們建議對於尚未做過其他矯形手術者可行SPR手術,術後配合功能康復鍛鍊或矯形手術一般可達到滿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