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據運動障礙的性質分型
(1)痙攣型:此型是最常見的型別,約佔腦癱患兒的2/3,病變主要在錐體束系統,輕重不等。該型腦癱患兒主要是由於不同程度的肌張力增高、全身肌肉經常處於共同收縮狀態以及各種原始反射的持續存在,因而阻礙了有效運動的發生,使隨意運動遲滯、笨拙、甚至喪失。在做複雜動作或情緒激動時,肌張力呈現明顯增高,使精細動作顯得笨拙、協調性差、甚至完全不能做。檢查時被動運動阻力增高,有折刀樣痙攣,腱反射活躍或亢進,經常合併病理反射。
(2)手足徐動型:此型臨床也經常見到,病變主要在腦的基底核部位,其特點是肌張力高低和性質不斷髮生變化,從而產生不自主運動。由於全身肌群共同收縮不協調,使患兒保持穩定的姿勢和肢體位置發生困難。頸部及顏面部肌肉不規則地局部收縮,使面部出現怪異表情。由於患兒不自主的頭部或發音器官的運動以及不規則的呼吸運動與發音所需要的運動不能協調起來而出現構音障礙,情緒越緊張,協調就越差、語言障礙越重。此類患兒還常常合併聽力障礙,而智力障礙則較少見。檢查時生理反射有時減弱,病理反射往往為陰性。
(3)共濟失調型:此型較少見,病變主要在小腦或大腦,經常與痙攣型和手足徐動型聯繫在一起。肌張力往往無明顯增高,大多低於正常,因而,運動時出現穩定性差,協調困難,四肢運動時往往呈現辨距離障礙、緊張性震顫和眼球震顫,因而不能有效地維持平衡。
(4)混合型:即具有兩種或多種類型特點者,常為錐體束系和錐體外系或小腦均受損引起,也為臨床常見類型。
(5)其他型別:較少見,如肌張力低下型、強直型、震顫型、無法分類型等。
肌張力低下型:表現為肌張力低下,四肢呈軟癱狀,自主運動少,仰臥位時四肢呈外展外旋位,狀似仰翻的青蛙,俯臥位時頭不能抬起,但腱反射亢進。本型常為腦癱嬰兒早期症狀,嬰幼兒期以後多轉為其他型。
強直型:由錐體外系損傷所致。肢體僵硬,活動減少。做被動運動時,伸肌和屈肌都有持續抵抗,因此肌張力呈現鉛管狀或齒輪狀增高。腱反射不亢進,常伴有智力低下、情緒異常、語言障礙、癲癇、斜視、流涎等。
震顫型:主要表現為身體的某部分,在一個平面內呈不隨意的、節律性的搖動,典型的震顫症狀多為四肢的靜止性震顫,此型在腦癱患兒中極少見,多與其他類型同時存在。
無法分類型:有少數患兒表現複雜,難以用上述分型進行分類。
2、根據運動障礙涉及的部分分型
(1)單肢癱:運動障礙僅累及一個肢體,可以是上肢或下肢,此型較罕見,實際上仔細觀察時其他肢體亦受累。
(2)偏癱:運動障礙只累及一側肢體,通常上肢障礙重於下肢,均為痙攣型。
(3)三肢癱:運動障礙累及三個肢體,臨床亦少見。
(4)四肢癱:運動障礙基本對稱地累及兩側肢體和軀幹,四肢受累程度相似,幾乎所有的手足徐動型均為此型,部分痙攣型也屬此型。
(5)截癱:運動障礙僅累及雙下肢,軀幹及雙上肢均正常。
(6)雙癱:運動障礙累及四肢,但雙上肢及軀幹較輕,雙下肢受累較重。此型最多見。
(7)雙重性偏癱:運動障礙不對稱地累及兩側肢體,一般上肢的情況重於下肢,有時左右側嚴重程度亦不一致,軀幹部常明顯受累。
3、根據病情程度分度
(1)輕度 不需要任何輔助,生活完全自理。
(2)中度 需要一定的輔助,生活部分自理。
(3)重度 全部需要輔助,生活完全不能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