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上常將IgA-N作為一種獨立的疾病,但事實上,在發病機理及臨床表現變化太大,治療及預後完全不同,不應作為一種單一的疾病,而必須分型。目前在文獻中所提及IgA-N的病理分型都已經太陳舊,如Lee’sHaans等,根本問題是未觸及疾病的實質,最多隻有一定的預後判斷意義。IgA-N在病理上肯定是多形態的,但迄今並沒有特徵性的表現;而IgA-N的臨床表現卻已經顯示出某些集結性特點。因此以臨床表現為基礎的臨床病理分型有可能使我們對IgA-N的認識向前推進一步。
一、臨床分型的依據
1、某些臨床表現具有公認的判斷預後意義
孤立性鏡下血尿;反覆發作性肉眼血尿;大量蛋白尿;
持續性高血壓
2、某些病理特點具有預後判斷的意義
基底膜損害;單純系膜病變
3、某些病理特點具有指導治療意義
血管炎樣病變(大量新月體形成)
4、某些臨床徵候具有治療指導意義
感染後迅速出現的反覆發作性肉眼血尿
二、新的臨床分類
(一)單純性鏡下血尿型(I-H):
1、尿檢異常:鏡下血尿,無蛋白尿,無肉眼血尿。
2、腎功能正常,無高血壓。
3、病理:病理改變較輕,系膜區只有IgA沉積,硬化球較少,無新月體,小管間質病變較輕,血管病變不明顯。電鏡排除“薄基底膜腎病”。
(二)尿檢異常型(U-ab):
1、起病常隱匿,確切病程不易斷明,臨床症狀無明顯特徵。
2、尿檢異常:鏡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單次發作,尿蛋白<2.0g/24hr。
3、無低蛋白血癥,腎功能正常,無高血壓。
4、病理:病理改變輕重不一,從輕度系膜增生性病變、FSGS到腎小球硬化。系膜區沉積物除IgA外,常有IgG,可以出現血管袢沉積。間質病變輕到中度。但不存在廣泛硬化。
(三)反覆發作肉眼血尿型(R-GH):
1、肉眼血尿反覆發作,可為新鮮或陳舊,次數≥2次。發作前數小時(不長於24小時)有前驅性感染(上感居多,也可能是膽囊炎或腹瀉),發作期間可有腰痠腹痛。
2、肉眼血尿發作間期可有持續尿檢異常,但尿蛋白一般<1.5g/24h,最多不超過2.0g/24h。無明顯低蛋白血癥,腎功正常或輕度異常。
3、發病年齡多處於青年。
4、病理:肉眼血尿發作1月內,可見節段細胞性新月體(<10%),無袢壞死。小球硬化少,間質病變較輕,無嚴重血管病變。
(四)新月體型(Cres.IgA-N):
1、常伴肉眼血尿可持續較長時間,或鏡下血尿超過50萬/ml。
2、可以合併高血壓,Scr可以輕度升高。部分患者ANCA可能陽性。
3、病理:常伴袢壞死,新月體>15%,血管可呈現纖維素樣變性或壞死,Fibrin染色陽性。
(五)大量蛋白尿型(MP):
1、尿蛋白及浮腫為主要表現,一般無肉眼血尿。尿蛋白>3.5g/24h,低蛋白血癥明顯,Alb<30g/l,有高脂血症。有明顯浮腫。
2、血壓正常或輕度升高,腎功能可以不正常。病程較長。
3、病理:小球硬化較多見,常有基膜病變,小管間質病變輕-中度。
(六)高血壓型(HT):
突出表現是血壓持續升高,常用降壓藥物控制,可有不同程度腎功能不全,也可合併一定程度的尿檢異常。
1、孤立性肉眼血尿或持續鏡下血尿,尿蛋白<3.5g/24h。
2、病初即有血壓升高,入組時血壓>140/85mmHg,有或無其它靶器官損害。
3、Scr正常或升高,但<5mg/dl。
4、病理:慢性化病變較重,較多球性硬化,間質病變中到重度。血管病變突出,血管透明病變較多。
(七)終末期腎衰型(ESRD):
1、血肌酐大於5.0mg/dl;
2、病理上多見球性硬化,小管間質病變重度。
三、各型IgA腎病的治療建議
臨床分型百分比治療原則
單純鏡下血尿2.8%中藥辨證治療,免疫抑制劑無效,輕者隨訪
尿檢異常型42.9%中藥辨證治療+雷公藤+ACEI+ARB,可以試用MMF
新月體型7.2%MMF+中藥辨證治療,激素+雷公藤
反覆發作肉眼血尿13.2%中藥辨證治療,可試用雷公藤+扁桃體(病灶)清除術
大量蛋白尿型10.9%中藥辨證治療,對症支持,可試用免疫抑制劑
高血壓型18.9%中藥辨證治療,對症支持,可試用免疫抑制劑
終末期腎衰型中藥辨證治療,延緩腎衰,必要時替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