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20 11:31

  世界各國學者對腦性癱瘓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因腦性癱瘓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疾病,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十分完整、清楚、確切、能被各國學者都認可的定義。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1年正式發佈《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簡稱ICF,ICF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對殘疾和康復工作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在ICF的影響下,近年來國際上有關腦性癱瘓z簡稱“腦癱”{的定義、臨床分型及康復治療有了新的進展,發展趨勢更加遵循ICF的核心內容。

  1、定義

  2004年以前,國內一直沿用1988年在佳木斯舉行的第一界全國腦癱座談會上提出的小兒腦癱的定義、診斷條件及分型,表述為:“腦性癱瘓是出生前至出生後1個月內發育時期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綜合徵【1】。”本定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致病的原因:非進行性腦損傷。2〉腦損傷的時期:受孕致新生兒期。3〉臨床症狀: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與姿勢異常。2004年全國小兒腦癱專題研討會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總結,對腦癱的定義、診斷條件及分型做了新的修訂【2】;2006年8在長沙召開月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對2004年定義進行了修訂【3】,表述為:腦性癱瘓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致的綜合徵,主要表現為運動功能障礙與姿勢異常。”幷包括以下診斷條件:1{引起性腦性癱瘓的損傷為非進行性; 2{引起運動障礙的病變部位在腦部;3{症狀在嬰兒期出現;4{有時合併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及其他異常;5{除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運動及正常小兒暫時性的運動發育遲緩。

  近年來國際腦癱康復界對最初於2004年發表的腦癱定義展開廣泛的討論,在聽取各方意見尤其是參照ICF後,形成2006年腦癱定義的修正稿,表述為腦癱是指一組持續存在的導致活動受限的運動和姿勢發育障礙症候群,這種症候群是由於發育中的胎兒或嬰兒腦部受到非進行性損傷而引起的。腦性癱瘓的運動障礙常伴隨感覺、認知、交流或行為障礙,和/或癲癇,和/或繼發性肌肉骨骼障礙。

  每次腦癱定義的重要演變都標誌著對腦癱疾病產生了新的認識。2006年國際腦癱定義目前被廣泛接受,主要是因為該定義指出了腦癱患者人群中具有活動受限的特徵,而提高活動能力正是康復醫學的宗旨,間接地表明康復是腦癱治療的主題。另外定義加入的肌肉骨骼問題同樣提示矯形外科在腦癱治療中應該佔有重要的地位。國內2006年修訂的腦癱定義雖然將導致腦癱的致病因素及其繼發的腦發育異常或病理損害過程的時間範圍由2004年定義中明確界定時間範圍(出生前至出生後1個月內)改為模糊界定時間範圍(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與國際大多數定義達成了一致性,但是與2006年國際新定義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2、臨床分型

  美國腦癱協會的腦性癱瘓分型

  生理學的(運動)分型

  按部位分型

  A、痙攣型

  B、手足徐動型

  C、強直型

  D、失調型

  E、震顫型

  F、遲緩型

  G、混合型

  H、不明分型肢癱

  A、單癱

  B、截癱

  C、偏癱

  D、三肢癱

  E、四肢癱

  F、雙癱

  G、雙重偏癱

  1988年在首屆“全國腦性癱瘓座談會”上,制定了我國的腦性癱瘓分型,基本上參照美國的分型,具體如下。

  一根據臨床特點分型

  (1)痙攣型 (2)手足徐動型  (3)強直型 (4)共濟失調型 (5)震顫型 (6)肌張力低下型 (7混合型) (8)無法分類型

  二根據癱瘓部位分型

  (1)單癱   (2)雙癱    (3)三肢癱    (4)四肢癱

  (5)偏癱   (6)截癱    (7)雙重性偏癱

小兒腦癱的國內外定義和臨床分型相關文章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後一個月內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或腦發育異常所導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臨床上以姿勢與肌張力異常、肌無力、不自主運動和共濟失調等為特徵,常伴有感覺、認知、交流、行為等障礙和繼發性骨骼肌肉異常,並可伴有癲癇發作。腦癱的病因主要有早產、窒息、低體重、母子血型不合、遺傳等,其發病率在發達國家大約為2‰左右,我國約為1.5‰-5‰左右。臨床上根據運動障礙的性
發布於 2023-01-04 14:21
0評論
概述 腦癱是寶寶在圍產期前後遭受到的腦部傷害,有的是因為孕期準媽媽營養不夠,或者吃了一些對孩子大腦發育不好的藥,以及飲食不注意,經常抽菸喝酒等等,影響到胎兒大腦發育,還有一部分腦癱患者,是由於出生的時候受到窒息,導致大腦受到損害,或者出生後受感染等等,造成腦癱的原因很多,但是不一定馬上發病,有的到好幾歲才被發現,這種疾病通常有甚麼症狀表現呢? 步驟/方法: 1、 小兒腦癱,生長髮育會比較遲緩
發布於 2023-06-19 18:21
0評論
1、根據運動障礙的性質分型(1)痙攣型:此型是最常見的型別,約佔腦癱患兒的2/3,病變主要在錐體束系統,輕重不等。該型腦癱患兒主要是由於不同程度的肌張力增高、全身肌肉經常處於共同收縮狀態以及各種原始反射的持續存在,因而阻礙了有效運動的發生,使隨意運動遲滯、笨拙、甚至喪失。在做複雜動作或情緒激動時,肌張力呈現明顯增高,使精細動作顯得笨拙、協調性差、甚至完全不能做。檢查時被動運動阻力增高,有折刀樣痙
發布於 2023-01-03 20:26
0評論
1.早期症狀 (1)新生兒或3月嬰兒易驚、啼哭不止、厭乳和睡眠困難。 (2)早期餵養、進食咀嚼、飲水、吞嚥困難,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礙。 (3)感覺閾值低,表現為對噪聲或體位改變易驚,擁抱反射增強伴哭鬧。 (4)生後不久的正常嬰兒,因踏步反射影響,當直立時可見兩腳交互邁步動作。3月齡時雖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個月仍無站立表示或邁步者,既要懷疑小兒腦癱。 (5)過“百天”的嬰兒尚不能抬頭,4~5
發布於 2023-01-16 19:27
0評論
1、單純型流感:急性起病,體溫39~40℃,伴畏寒、乏力、頭痛、肌肉關節痠痛等全身症狀明顯,呼吸道卡它症狀輕微,可有流涕、鼻塞、乾咳等。查體:急性病容,咽部充血紅腫,無分泌物,肺部可及乾性囉音。 2、肺炎型流感:較少見,多發生於老人、小孩、原有心肺疾患的人群。原因:原發病毒性肺炎,繼發細菌性肺炎,混合細菌病毒肺炎。表現:高熱持續不退,劇烈咳嗽、咳血痰、呼吸急促、紫紺,肺部可聞及溼囉音。胸片提示兩
發布於 2023-01-31 15:58
0評論
1、頸型頸椎病: ①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 ②X線片上頸椎顯示曲度改變或椎間關節不穩等表現。 ③應除外頸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風溼性肌纖維組織炎、神經衰弱及其他非椎間盤退行性變所致的肩頸部疼痛)。 2、神經根型頸椎病: ①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狀(麻木、疼痛),且範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②壓頭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 ③影象學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合。 ④痛點
發布於 2023-12-28 23:47
0評論
重症肌無力(MG)是一種神經肌肉接頭傳遞障礙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骨骼肌易疲勞、活動後症狀加重,休息後減輕,服用溴吡啶斯的明後症狀好轉。患病率約1-2/10000。臨床表現:累及眼外肌表現為眼瞼下垂、視物成雙;累及四肢表現為四肢無力、上樓梯困難;累及咽喉肌表現為吞嚥困難、咀嚼無力、吃飯慢、痰多等;累及呼吸肌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美國重症肌無力基金會(MGFA)臨床分型:I型:單純眼肌型II型
發布於 2023-02-26 22:56
0評論
白癜風為後天獲得性色素脫失性皮膚病,一般無自覺症狀。白斑常呈乳白色,大小、形態不一,毛髮可正常或變白。白癜風分為尋常型和節段型。尋常型皮損一般對稱分佈,可侷限於某些部位或散發、泛發全身,故尋常型又分為侷限型、散發型、泛髮型和肢端型四個亞型。節段型一般為單側,白斑沿某一皮神經節支配區分佈。白癜風根據病情活動與否分為兩期:進展期和穩定期。進展期為原白斑仍在擴大,邊界模糊,並且可有新發皮損,可有同形反
發布於 2023-01-27 21:52
0評論
(1)肺結核分型①原發性肺結核(Ⅰ型)肺內滲出病變、淋巴管炎和肺門淋巴結腫大的啞鈴狀改變的原發綜合徵,兒童多見,或僅表現為肺門和縱隔淋巴結腫大。 ②血型播散型肺結核(Ⅱ型)包括急性粟粒性肺結核和慢性或亞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兩型。急性粟粒型肺結核:兩肺散在的粟粒大小的陰影,大小一致密度相等,分佈均勻的粟粒狀陰影,隨病期進展,可互相融合;慢性或亞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兩肺出現大小不一、新舊病變不同,
發布於 2024-01-24 22:08
0評論
頸椎病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病,是因頸椎發生退行性病變後,壓迫到我們的神經、血管、軟組織後而引發的一系列頸椎綜合症。然而頸椎病又分為多種類型,不同類形的頸椎病,出現頸椎病的症狀又大不相同,臨床上頸椎病的主要分型。1、頸型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X線片上頸椎顯示曲度改變或椎間關節不穩等表現。以頸部本能、痛、脹及不適感為主,常在清晨醒後出現或起床時發覺抬頭困難,患者常訴說頭頸不知
發布於 2022-12-14 19:54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