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營養性貧血。這主要是由於體內缺乏造血物質造成的。最常見的是缺鐵性貧血,由慢性失血、某些胃腸道疾病和長期食療引起。其次是由於缺乏維生素B12、葉酸和其他造血原料,引起營養性巨幼紅細胞貧血和惡性貧血。
2、感染性貧血。一些較嚴重的急、慢性傳染病可併發貧血,如腦膜炎、病毒性肝炎、各種化膿性疾病、慢性黴菌感染等。這種類型的貧血在感染完全治癒後,貧血也會被治癒。
3、藥物性貧血。有些藥物可以引起溶血性貧血和再生障礙性貧血。容易引起溶血性貧血的藥物主要有伯胺、氨基比林、磺胺類藥物、甲基多巴、利福平、異煙肼、對氨基水楊酸鈉、多曼、奎寧等。容易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藥物主要有氯黴素、環磷酰胺、馬利蘭、磺胺類藥物、甲氨蝶呤、他巴唑、阿司匹林、氯喹等。
4.腫瘤性貧血。惡性腫瘤發展過程中,常併發出血和繼發感染,影響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還可抑制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縮短紅細胞的壽命,最終導致或加重貧血。
5.腎源性貧血:主要與紅細胞生成素減少有關。常見疾病有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多囊腎、腎臟腫瘤、腎積水等。當這些疾病發展到腎衰竭時,就會導致貧血。
6.免疫性貧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是最常見的。一些免疫性疾病在發展過程中可引起貧血,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輸血反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