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復位外固定器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的療效。
方法:採用閉合復位,應用復位外固定器治療45例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男8例,女40例,年20-75歲,平均61歲。按AO分型,其中A3型18例,B2型8例,C1型10例,C2型6例,C3型3例。
結果:45例患者獲得6―15個月的隨訪,平均11.2個月。根據Batra腕關節評分標準,解剖評分平均87.78分,其中優25例,良15例,可2例,差3例,優良率88.89%;功能評分平均95.23,其中優45例,優良率100%。
結論:經復位外固定器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能獲得滿意的臨床療效,值得推廣。
橈骨遠端骨折是指距橈骨遠端關節面75px以內的骨折,其中對遠期療效影響最大的是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經手法整復後,部分能使其復位,但由於肌肉收縮及骨折斷端局部穩定性的喪失,想維持復位後的位置, 特別是橈骨長度的維持,有時僅靠夾板或石膏則很難實現, 非常容易發生斷端短縮、再移位。而鋼板內固定的方法,存在損傷大、費用高、併發症多及療效不滿意等不足。因此,如何將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的治療規範化,又使其具有中醫治療特色和療效優勢,是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本文通過對使用復位外固定器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的患者進行隨訪,分析該療法的優點與不足,從而規範復位外固定器的使用,形成一個具有中醫治療特色、符合現代生物固定要求的系統、規範、安全的骨折療法。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採用復位外固定器治療的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中資料完整獲得隨訪的45例患者。所有骨折均為自行摔倒後,手撐地所致,均為閉合性骨折。按AO分型,A3型18例,B2型8例,C1型10例,C2型6例,C3型3例。
1.2 治療方法 45例患者在受傷後1-72小時(平均48.8小時),即在手術室麻醉下行復位外固定器治療。先行手法進行整體復位,消毒鋪巾後,分別行掌骨、尺骨鷹嘴、橈骨遠端骨折近端穿針,並安裝外固定器。根據骨折情況,進行器械復位並配合手法局部復位。
1.3觀察指標與方法 功能評價方面具體指標為:術前術後腕關節活動度,包括掌屈、背伸、橈偏、尺偏、旋前、旋後及握力等;解剖評價方面具體指標為:術前術後 X線掌傾角、尺偏角、橈骨短縮。
1.4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的療效評價標準
採用Batra腕關節評分標準,同質對象採用組內自身前後配對研究,根據術前與術後的測量指標結果,計算出功能評分和解剖評分,並總結出本組病例的優良率。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V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所有計量資料均採用描述性分析,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採用t檢驗,P值小於或等於0.05將被認為所檢驗的差別有統計意義。
2、 結果
2.1 Batra評分結果
本組45例患者獲得6―15個月的隨訪,平均11.2個月。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的療效評價採用Batra評分標準。解剖評分平均87.78分,其中優25例,良15例,可2例,差3例,優良率88.89%;功能評分平均95.23,其中優45例,優良率100%。有1例發生針道炎症反應。
2.2 術前術後影像學方面比較
對經復位外固定器治療的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的術前術後影像學比較採用t檢驗。各項測量指標的P值均小於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經復位固定器治療後,3項術後指標優於術前指標。
3、討論
3.1復位外固定器的優點
復位外固定器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有其獨特優勢,外固定架穿針方便,創傷小,減輕了病人的手術創傷,不留傷疤,閉合穿針過程,幾乎沒有出血,老弱病殘者以及不希望留手術疤痕者多能承受此類手術,且其屬於彈性固定,允許骨折斷端間的微動,無需切開剝離骨膜,從而極大的保護了骨折端的血運,有利於骨折癒合。另外復位外固定器在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中提供了持續牽引力],通過加大牽引使骨折端分離,這是“欲合先離”的過程,其目的是在此基礎上整復旋轉和側方移位,進而達到“離而複合”。這樣骨折斷端在肌群收縮力和伸縮杆牽引力、克氏針約束力的共同作用下處於相對靜止狀態。
3.2復位外固定器的復位機理
通過伸縮杆產生軸向拉力,對關節施加牽伸撐開力,增大關節間隙,減輕關節面壓力,糾正短縮移位,以利於關節面塌陷骨折的復位和癒合,且可保證關節的早期磨合,有利於促進關節面恢復平整,預防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在中醫正骨理論“欲合先離、離而複合”、“筋束骨”、“制器以正之”等理論指導下,突出手法、器械聯合復位的特點。閉合穿針復位外固定器外固定,對骨折起到牽引拉伸,筋束骨的作用,骨折周圍軟組織張力形成“肌肉夾板”,約束骨折片,從而實現制器以正之,骨折斷端可以得到充分的氣血濡養。持續牽引還可刺激骨的生長。即牽拉成骨理論。俄羅斯著名骨科醫生伊利扎諾夫(I1izarov)教授,經過多年努力,創造性地設計了I1izarov外固定器,用於治療骨不連和肢體短縮畸形,並在此基礎上提出牽拉成骨理論。在緩慢持續的牽張中,細胞的增殖和生物合成功能受到激發,組織新陳代謝變得活躍。隨著新生骨的延長,附著其上的血管、神經、肌肉、皮膚、黏膜、韌帶、軟骨及骨膜等都得到相應的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