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做完心臟起搏器後她還是不舒服
一位70歲的女病人,身體一直很好,退休後還在教書,因頭暈和氣短兩週去了醫院。她說:"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但我覺得我應該做得更好。"她說:"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但我覺得我應該做得更好。手術後,患者的頭暈和氣短明顯好轉,但三個月後,在診治過程中,患者又逐漸出現了燒心的症狀,經常感到胸悶,有時要重重地嘆氣才能感覺舒服,胸悶嚴重時甚至有窒息感。患者懷疑起搏器有問題,但反覆對起搏器進行程序控制,顯示起搏器工作良好,起搏器的記憶史顯示患者有短暫的心動過速,於是告知患者起搏器工作良好,並口服β受體阻滯劑治療患者的心動過速。然而,在此後的幾次複診中,患者仍然感到上述不適,繼而懷疑自己是否患有心肌炎,但相應的檢查並沒有發現任何問題,患者一直擔心自己的心臟有問題或起搏器不適合自己。
在隨後的多次就診中,醫生逐漸發現患者有時更容易激動,面部表情更緊張,說話更多,語速更快,並認為這些症狀可能是由心理障礙引起的,但患者自認為很樂觀,否認了心理障礙。
在詢問她的睡眠情況後,她說她很好,可以睡四、五個小時。患者說她經常做噩夢,有時會從噩夢中驚醒,比如日本鬼子進村,她在逃跑(抗日戰爭時期,患者小時候住在東北),或者從天上慢慢掉下來,有摔死的恐懼,夢到被日本鬼子抓住或摔在地上,她就會驚醒,有時她經常夢到自己總是踩著樓梯,找不到地方小便。有時她也會夢見自己踩在樓梯上,找不到地方小便。患者的情緒容易波動,多思多慮,容易悲傷,看到電視上的悲傷情節就會忍不住掉眼淚(患者過去不是這樣的),遇到事情容易緊張,對聲音過敏,害怕噪音。
除了心悸和胸悶等心血管症狀外,患者還有其他多系統症狀:胃痛和消化不良,頸部和背部肌肉痠痛,頭暈和頭痛,手腳麻木和顫抖,有時走路腿軟,喉嚨經常不適,容易疲勞,視力模糊。
按心理量表打分,焦慮為45分,抑鬱為32分。患者被認為有焦慮和抑鬱的症狀,並被給予抗焦慮和抑鬱的藥物治療。經過一個半月的治療,患者的症狀基本消失,焦慮症降至25,抑鬱症降至22,患者恢復了之前的健康狀態。
如今,心理障礙是影響人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綜合醫院就診的病人中有三分之一患有心理障礙。據統計,20%的心臟起搏器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據統計,20%的心臟起搏器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些患者反覆就醫,經常接受大量的檢查和各種治療,但效果並不理想,反而增加了患者的經濟和精神負擔。與我們以前的理解相反,心理障礙不僅可以有情緒問題,還可以有身體上的不適,就像前面案例中的病人一樣,有時這種身體上的不適會掩蓋病人的情緒問題。雖然在臨床上識別心理障礙並不容易,但當我們遇到那些症狀不能完全用身體疾病來解釋的病人時,從心理障礙的角度考慮病人的疾病可能會更好,有助於減輕病人的痛苦。
主治醫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內科毛嘉良醫師
診所時間。週二、週三下午1:30
專長:心臟起搏器治療、心臟神經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