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消化道常見腫瘤,特別在我國,胃癌是繼肺癌之後的第二大常見腫瘤,每年新發胃癌患者40萬人,死亡30萬人,佔到所有因癌症死亡人數的23.2%,已成為威脅人們身體健康及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胃癌男女發病比率為3 :1,發病年齡高峰為50歲-60歲,但近年來已呈現年輕化趨勢。
胃癌如此可怕,它的發生又和哪些因素有關呢?目前普遍認為下列因素與胃癌的發生有關:
1、環境因素:不同國家與地區發病率的明顯差別說明與環境因素有關,其中最主要的是飲食因素。過多的攝入食鹽或發黴的食物都可能與胃癌的發生有關;
2、遺傳因素:家族中有過胃癌病例的,其他家族成員得胃癌的幾率會增加。一些資料表明胃癌發生於A血型的人較O血型者為多;
3、免疫因素: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胃癌發病率較高,可能機體免疫功能障礙,對癌症的免疫監督作用下降,在胃癌發生中有一定意義;
4、癌前期變化:所謂癌前期變化是指某些具有較強的惡變傾向的病變,這種病變如不予以處理,有可能發展為胃癌。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息肉(直徑大於2cm者癌變率更高)、殘胃、胃異形增生與間變、胃腸化生等;
5、不良生活習慣:大致有三個方面:一是長期吸菸、飲烈性酒;二是長期食用燻魚、醃肉、香腸等煙燻、鹽醃和黴變食物;三是肥胖因素、長期精神壓抑等;
6、胃幽門螺桿菌(HP)感染:HP感染患者胃癌發生的危險是HP陰性人群的6倍。每年新生胃癌有近一半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研究證實,清除胃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可使癌前病變及胃癌的發病風險降低40%。
由於早期胃癌70%以上可毫無症狀,故使胃癌的早期發現帶來了極大地困難。出現下列現象應引起大家的注意:不定時的上腹不適(約為80%患者有此表現)、出現明顯的食慾減退或食慾不振(將近50%胃癌患者有此表現)。到了疾病晚期則會出現乏力,腰背疼痛,由梗阻引起的噁心、嘔吐、進食困難,由腫瘤表面潰瘍引起的嘔血、黑便等。有時晚期患者更可見上腹部腫塊,同時出現貧血、消瘦、腹水等表現。
如出現上述情況,需引起大家的注意,及早到醫院就診。除了一般性的普查,針對胃癌的主要檢查為纖維內窺鏡檢查,簡稱胃鏡,是診斷胃癌最直接準確有效的診斷方法。但有的患者會對胃鏡檢查有所顧慮,可以替代的檢查是X線氣鋇雙重造影,可清楚顯示胃輪廓、蠕動情況、粘膜形態、排空時間,有無充盈缺損、龕影等,檢查準確率接近80%,但是存在不能取到病理,有時難以明確良惡性的缺點,仍需行胃鏡檢查進一步明確。其他輔助的檢查包括B超(可瞭解周圍實質性臟器有無轉移),上腹部CT(瞭解胃腫瘤的部位、大小、侵犯情況,與周圍臟器關係,有無手術可能等),腫瘤指標CEA、CA724、CA199、CA125、CA50等(起參考作用)。
對於已經確診的患者如何治療呢?
有消極的觀點是反正是惡性疾病,治療不過是暫時延長一點生存期而已,不如回家吃點好的。首先這種觀點是消極的。如前所述目前胃癌如果早期發現,手術治療5年的生存率可達90%-95%;而一、二期胃癌治癒率則為40%-50%。也就是說早期病變生存時間大於五年的在50%左右。因此發現胃癌後應積極治療,不但可以延長生存期,還可以提高生活質量。
那麼治療胃癌都有那些手段呢?
首先外科治療在胃癌的治療中有重要地位,是目前能達到治癒目的的主要治療方法。對不能做根治性切除的也應根據病人具體情況爭取做原發灶的姑息切除術。對於一些早期的病變如粘膜下病變可採取胃鏡下黏膜切除術(ESD),對於內鏡無法切除的早期病變則可採取腹腔鏡下的微創治療。此外,根據胃癌的病期、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及患者的機體情況全面考慮,選擇化療、放療、中醫中藥治療、免疫治療。
當然,患了病需要治療,可是更要從源頭上進行預防,以減低患病的風險。環境、遺傳我們無法選擇,但平時注意鍛鍊身體,培養良好地生活習慣,注意飲食衛生,避免或減少攝入可能的致癌物質,多進食含維生素C豐富的蔬菜、水果等是我們大家能夠做到的。對於年齡大於40歲、有上腹不適症狀的患者,應該定期做胃鏡檢查,尤其是對於55歲以上的男性人群,不論有無不適感,都應該將胃鏡檢查作為常規的體檢項目。對於前文所說的癌前期變化,則需要進行密切的隨訪,以利於早期發現,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