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指心房內電的生成和傳輸異常,是臨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在心房顫動中,心房內的興奮迅速而不規則地進行,最高可達300-600次/分鐘。由於房室結的過濾保護作用,這些興奮部分到達心室,引起快速和絕對不規則的心率(心跳)心室率高達100-160次/分。
發生心房顫動的主要危險因素是年齡、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心力衰竭、風溼性心臟病、心肌病、慢性肺病、甲狀腺機能亢進和心臟手術。
心房顫動的三個主要風險是腦梗塞(中風)、心力衰竭和生活質量下降,此外,心房顫動患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一倍。心房顫動中心房收縮功能的喪失和心率的長期增加會導致心臟擴大和心力衰竭;更危險的是,心房顫動會大大增加血凝塊和腦梗塞的風險。在心房顫動中,血液往往停滯在心房,這可能導致血栓的形成,血栓脫落後會引起身體各部位的栓塞,如大腦(中風、偏癱)、四肢(嚴重者甚至需要截肢)和腸道(腹痛、便血)。在神經科就診的中風患者中,近10%是由心房顫動引起的。心房顫動中快速而不規則的心室率會使病人感到心悸、胸悶、頭暈,個別病人會暈倒,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心房顫動的分類有很多種,但最實用的是反映心房顫動發展階段的分類,即把心房顫動分為陣發性心房顫動(早期)、持續性心房顫動(中期)和長期持續性心房顫動(後期)。房顫治療得越早,成功率就越高。
心房顫動的診斷很簡單,一旦病人感覺到自己的心臟跳動不正常,就應立即到最近的醫院做心電圖檢查來確認。對於發作時間很短的病人,可以考慮做流動心電圖。
心房顫動的治療包括病因治療(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抗高血壓治療等)、消除誘發因素(戒菸、限酒、避免情緒緊張等),以及藥物和非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主要有:
(1)抗凝,目的是預防血栓栓塞性併發症,常用的是華法林(國外較新的抗凝劑如達比加群,因其價格昂貴,在我國尚未廣泛使用)。
(2)抗心律失常治療,目的是恢復竇性心律或控制過高的心室率,常用的有可的松(胺碘酮)、強心劑(普羅帕酮)、倍他樂克和異丙嗪。抗心律失常治療的缺點是需要長期用藥,不可避免地有副作用,有些抗心律失常藥物也會引起心律失常。
(3)心房顫動的上行治療。基礎研究發現,一些降壓藥和降脂藥對預防心房顫動發作有一定效果,但其臨床效果仍不確定。
非藥物治療主要包括:
(1)電覆律,多數患者復律後會復發。
(2) 射頻消融術,是近十年來治療心房顫動發展最迅速的技術,具有創傷小、風險小、可治癒心房顫動的優點,國內外最新的心房顫動治療指南推薦導管消融術為治療陣發性心房顫動的首選。
(3)外科迷宮,目前主要用於因其他心臟疾病需要進行心臟手術的心房顫動患者,療效確切,但創傷性和風險性相對較大。
(4)房室結消融術後植入起搏器,目前較少使用。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心房顫動已成為心臟病學的常見病,心房顫動和心力衰竭被稱為 "21世紀的心血管疾病流行病"。早期發現心房顫動和早期正規治療對患者來說至關重要。心房顫動導管消融治療領域新設備、新理論、新方法的不斷髮展,必將為更多的心房顫動患者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