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02 18:38

  探討脾臟射頻消融術治療頑固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顧分析第二炮兵總醫院開展的國際首例脾臟射頻消融治療ITP的療效。結果  1例43歲女性食管癌患者,經反覆外周血計數、血塗片和骨髓穿刺等檢查證實合併原發性重症ITP,其血小板計數<5-10×109/L,經規範抗幽門螺旋桿菌治療、靜滴人免疫球蛋白、甲基強的松龍、長春新鹼和輸注血小板等治療無效。患者2010年8月15日接受腹腔鏡下脾臟射頻消融術,術後第22天血小板計數恢復正常,無圍手術期併發症;至今隨訪超過8個月,患者呈完全應答。結論  脾臟射頻消融術治療頑固性ITP安全、有效,值得擴大臨床試驗進一步驗證其療效。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mmune throbocytopenia, ITP)是一種獲得性免疫性疾病,以血小板破壞增多和血小板生成減少為特徵,臨床上多表現為自發性出血或明顯出血傾向[1-3]。約1/4患者將發展為慢性ITP,當慢性患者對激素、靜注免疫球蛋白(IVIg)和免疫抑制劑等傳統一、二線藥物治療無效時,多需要實施脾切除術[1-4]。

  病 例 報 告患者,女,44歲。因進行性吞嚥困難伴血小板減少4個月入院。

  患者最初因吞嚥困難於2010-4-15胃鏡檢查提示距門齒21-27cm處可見潰瘍樣新生物,邊緣隆起伴出血,活檢病理診斷食管癌(鱗狀細胞癌)。原擬手術治療,術前血常規檢查Hb 80g/L,血小板 0×109/L,骨髓穿刺提示:骨髓增生活躍,粒系、紅系未見明顯異常,巨核細胞300個,以顆粒巨核細胞為主,其中:原始巨核細胞1%,幼稚巨核細胞5%,顆粒型巨核細胞58%,產板型巨核細胞31%,裸核型巨核細胞5%,巨核細胞成熟障礙,血小板散在少見。確診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給予甲強龍、長春新鹼治療和輸注血小板,血小板計數最高達到78×109/L,遂給予食管腫瘤區域放療16次,吞嚥困難症狀緩解。此後動態監測血小板計數提示血小板進行性下降(<5×109/L);複查骨髓象仍提示巨核系統成熟障礙,血小板少見。自訴發病後月經量明顯增多、經期延長。於2010-7-13來我院血液科進一步治療。

  入院後骨髓穿刺顯示:骨髓增生明顯活躍,粒系、紅系增生活躍,巨核細胞全片66個,未見產板型,血小板少見;複查胃鏡未見食管有明確腫瘤細胞浸潤;血常規檢查顯示血小板計數4×109/L。入院當日即給予靜滴人免疫球蛋白(華蘭生物,400mg/kg/d)持續5天,無效。因血清幽門螺旋桿菌抗體陽性,於7月17日始接受2周規範抗幽門螺旋桿菌治療。7月23日開始給予甲強龍(120mg,2mg/kg,遞減)治療,7月24日輸注血小板10單位,7月24日和8月9日分別給予長春新鹼(2g)治療。經上述綜合治療後血小板計數仍持續下降(詳見圖1),提示該例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患者經內科系統治療無效,遂於8月13日轉外科繼續治療。

  患者拒絕脾切除術,同意實施脾臟射頻消融術。簽署知情同意書後,於8月15日實施腹腔鏡下脾臟射頻消融術。全身麻醉後平臥位,臍下和劍突下、臍左側5cm處穿刺置入5mm Trocar,分別置入腹腔鏡鏡頭和器械。探查見脾臟大小、形態和色澤正常。頭側河和左側軀體抬高20°,適當分離脾結腸韌帶,以防止消融脾下極時損傷結腸(圖2A)。於10-11肋間隙左腋後線處穿刺插入最大工作直徑5cm的RITA射頻電極針(Boston Scitific Corp., USA),依次選擇脾臟中下極膈面作為消融穿刺位點(圖2B),共消融6個重疊位點,消融時間總計65min,每次退針時燒灼針道。腹腔鏡直視下明確脾臟穿刺針道無活動性出血後結束操作。

  術後給予1周預防性抗生素等治療。術後第1天即開始進食流食;2周時出院。動態檢測血小板變化(見圖3)提示術後第22天升高至120×109/L。隨訪至今已8個月,定期複查血小板計數持續維持在120-200×109/L以上;圍手術期及隨訪期間無發燒、腹痛、流感等症狀發作。術前血清蛋白電泳和補體C3、C4測定僅IgG略低(6.02g/L,正常7-16),術後複查免疫功能正常。術後1周複查增強CT提示消融脾實質約佔全脾體積50%左右(圖4A),無胸腔積液、腹腔出血、脾破裂等併發症。術後7個月時複查CT提示脾臟消融灶完全吸收,殘留脾實質體積明顯縮小(圖4B)。

  術後7個月時因食管癌復發,目前患者正接受食管癌區域放射治療。

  討    論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mmune throbocytopenia, ITP)又稱免疫性或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臨床最常見的出血性疾病。ITP是一種免疫介導的以血小板減少為特徵的綜合徵,發病機制包括血小板生成減少和破壞增加[1-3]。

  ITP的一、二線治療包括糖皮質激素、IVIg、免疫抑制劑、Rituximab、血小板生成素激動劑(eltrombopag、romiplostim)和脾切除等[1-4]。當慢性或持續性ITP患者對糖皮質激素、IVIg等傳統藥物治療無應答或不耐受時,則具備脾切除的適應證。脾切除術對80%慢性ITP有效,其中約2/3可以獲得5-10年以上的持久應答而無需其他治療。但脾切除術伴隨較多併發症,如發燒、出血、感染、胸腔積液、血栓形成等,尤其是脾臟這個體內最大的淋巴器官被切除後發生兇險性感染(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 OPSI)的風險會增加。Kojouri等[4]的系統分析發現,脾切除併發症率為開腹12.9%、腹腔鏡9.6%,死亡率為開腹1.0%、腹腔鏡0.2%。曾有文獻嘗試部分性脾栓塞(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PSE)治療ITP[5,6],但其近、遠期療效均弱於脾切除術。PSE術後多有發燒、腹痛等栓塞後綜合徵表現,且有嚴重併發症如脾膿腫、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等風險。因此,臨床上探索有效替代脾切除、且保留部分脾臟功能的新型ITP微創治療方法很有其必要性。

  本例患者對傳統一二線ITP藥物治療均無效,故有脾切除術指徵。由於拒絕脾切除,患者選擇了微創的脾臟射頻消融術[7-11]。射頻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是利用射頻電流(450-500KHz)使電極周圍組織內的離子振盪、摩擦產熱(>50-110℃)造成局部組織凝固性壞死,達到毀損病灶的目的。RFA已廣泛用於治療肝癌、腎癌等實體腫瘤。我們於2003年開始應用RFA治療肝硬化性脾功能亢進症,取得了顯著療效[7-11]。射頻熱能對富血管脾臟的作用包括3個逐級放大的區域[7,8]:①中央的凝固性壞死區;②周圍更廣泛的血栓性梗死區(旁觀者效應);③熱能沉降導致僅顯微鏡下可見的脾竇熱損傷和瀰漫性微血栓,可累及整個殘餘脾臟,而CT等影像檢查表現為殘脾“正常”。消融區域逐漸被吸,影像“正常”的殘脾組織發生少血管化的“殘脾實性變”(consolidation of remnant spleen)改變。因此,射頻熱能造成的脾實質消融和廣泛的網狀內皮系統破壞,是RFA糾正ITP的主要作用機制。

  RFA治療ITP的療效和消融體積密切相關,所以我們選擇了最大展開5cm的傘狀多電極射頻針以提高工作效率。ITP患者多無脾臟腫大,在操作過程中射頻針因熱傳導損傷脾周圍胃腸道的風險極大。因此,我們對本病例選擇腹腔鏡路徑[7],直視下操作以避開胃腸道和胰周重要組織和血管,從而提高了RFA操作的安全性。經術後8個月的隨訪證實,該患者術後處於持續完全應答(complete response, CR)狀態,達到了預期治療效果。從圍手術期和術後8個月隨訪期間觀察,該微創治療安全,無併發症發生,且能有效地維持部分脾臟免疫功能。

  本病例為國際上開展的首例脾臟RFA治療頑固性ITP的嘗試,療效顯著。目前我們正在開展更多ITP病例的臨床試驗,以進一步驗證微創的RFA技術治療IT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為該技術的後續推廣奠定基礎。

射頻消融術治療頑固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相關文章
射頻治療技術屬於微創治療方法,可根據臨床需要選擇治療的方式,控制儀器所發出的刺激或毀損電流的大小,選用不同直徑,長短和形狀的穿刺電極針,形成有選擇性的特異性的精確侷限毀損灶。本技術由於能很好地控制毀損灶與神經的關係,毀損灶的溫度及範圍,治療後能消除或減輕疼痛而保持本體感覺,觸覺和運動功能。治療後恢復比手術治療快,療效維持時間長,可重複進行。經過不斷改進和完善,射頻儀器在原有用於神經毀損的基礎上(
發布於 2023-05-21 12:07
0評論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是血小板免疫性破壞,外周血中血小板減少的出血性疾病。通常會因為感染、免疫因素、肝脾作用、遺傳因素而發病,通常會利用一般治療、糖皮質激素以及其他藥物治療等方法進行處理。一、病因及發病機制1、感染:細菌或病毒感染,與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發病有密切關係;2、免疫因素:感染不能直接導致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發病,免疫因素的參與可能是ITP發病的重要原因;3、肝脾的作
發布於 2023-11-04 02:42
0評論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多發於中老年人及長期保持固定姿勢的人群,如辦公室職員、電腦操作員、會計、教師、司機、重體力勞動者等。腰椎間盤突出病症腰椎間盤突出症是纖維環破裂後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造成以腰腿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腰間盤相當於一個微動關節,是由透明軟骨板、纖維環和髓核組成,分佈在腰椎骨間。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或外傷所致纖維環破裂,髓核從破裂處脫出,壓迫腰椎神經,從而出現腰腿放射性疼痛
發布於 2022-11-30 19:51
0評論
腰椎電流導管消融術是在CT室進行的一種微創手術,從穿刺點的定位準確後,反覆在CT下調整電流導管的位置直至滿意為止,在射頻消融前,稀釋的照影劑從導管注入神經根周圍,查看硬膜囊的完整性,然後從電流導管中注射利多卡因、德寶松、生理鹽水等藥物,最後行射頻消融術。手術1個小時左右,快捷、微創、療效可靠,值得臨床推廣。腰椎射頻電流導管消融術的特點及優勢:1、定位準確、安全:腰椎射頻電流導管消融術治療是在CT
發布於 2022-12-01 00:31
0評論
大部分肝硬化患者合併有脾功能亢進症,表現為脾臟腫大、一種或幾種血細胞(主要是血小板、白細胞)減少。傳統治療措施存在較大的侷限性和/或併發症。作者在國際上率先開展的脾臟射頻消融治療脾亢的新型微創措施,本文從脾臟射頻消融治療脾亢的工作原理、治療入路、安全性、臨床療效、提高安全性和療效的聯合聯合脾臟射頻消融的多手段治療模式等多個角度,總結了作者近10年的實驗和臨床實踐經驗。本文可為其他單位開展該項新技
發布於 2022-10-02 18:48
0評論
2016年1月2日,本院兒科“兒童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家長培訓諮詢會”於北京召開,十餘名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患兒及家長近百人參加了會議。兒科餘惠平主任醫師主持了諮詢會,會議還邀請了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師曉東主任醫師、ITP家園病友之家負責人高航出席會議。會議上師曉東主任醫師介紹ITP的西醫研究進展,高航講述了ITP家園的故事,餘惠平主任醫師介紹“雞尾酒”療法治療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患兒
發布於 2023-01-05 07:36
0評論
人的正常心律是竇性心律,心臟有規則的跳動。當心髒髮生心房纖顫或房顫(atrialfibrillation;AF)時,心臟出現不規則跳動。房顫會影響心功能,左心房血栓。如果血栓脫落後會隨血流到全身的小動脈,引起腦栓塞等嚴重併發症,導致嚴重後果。房顫分為陣發性房顫和持續性房顫。房顫可與器質性心臟病如心臟瓣膜病、冠心病等合併存在,也可能僅僅只有房顫(特發性房顫)。人的心律一旦變成房顫,大多數人都有不適
發布於 2023-02-20 13:56
0評論
73歲的趙先生因患腰椎間盤突出,十幾年來無奈地忍受著越來越嚴重的腰腿疼痛。由於年齡偏大,又同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內科慢性疾病,趙先生已經難以耐受手術的創傷。但是不斷加重的腰腿痛已經逐漸影響到了趙先生的正常生活,這使得全家人越來越迫切地就醫,甚至達到了病急亂投醫的地步。近些天,趙先生剛在神經外科處接受了腰椎間盤射頻消融術,疼痛當天即刻緩解,才2天功夫,就高高興興回到家中,全家人也鬆了一口氣。
發布於 2023-03-02 05:16
0評論
射頻消融術治癒頸椎病日前,我們採用“頸椎髓核射頻消融術”,僅用不到20分鐘時間就將48歲的患者張女士的交感型頸椎病治癒。張女士是美籍華人,2年前被美國當地醫院查出患有頸椎病。發病時出現出現心跳加速、噁心、嘔吐、上肢麻木、不能站立、出冷汗的現象。經當地醫生治療無明顯改善。12月底回國求治。住我院後對該患者進行了認真檢查:MRI(磁共振成像)、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分別顯示,患者的5~6頸椎間盤突
發布於 2022-11-30 20:01
0評論
甲狀腺結節、甲狀腺囊腫及甲狀腺腺瘤、甲狀腺癌等甲狀腺疾病是一種較為多發的疾病,尤其在女性中多見,對於甲狀腺疾病的治療問題一直困擾著患者及醫生,就診患者中有將近一半得不到滿意的治療。甲狀腺射頻消融術的出現徹底解決了甲狀腺疾病難治癒,易復發的難題,為廣大甲狀腺疾病的患者帶來了希望,彌補了臨床藥物治療的不足,以及手術治療所帶來的風險及美容相關問題。開創了甲狀腺微創治療的新起點,達到甲狀腺疾病診療的國際
發布於 2022-09-24 20:58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