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06年,奧地利兒科醫師ClemensvanPirquet提出“變態反應”一詞。經過一個世紀的變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的豐富,變應性疾病的發病率在全世界均呈日益上升的趨勢。在2005年,世界變態反應組織(WAO)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同倡議每年的7月8日為“世界過敏日”,可見變應性疾病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
變應性疾病的病因具有複雜性和多樣性,致敏原因也時因地而異。因此,明確過敏原是診斷與治療變應性疾病的首要問題。其中最經典的方法就是應用致敏原作刺激物,直接激發患者的症狀或者使用避免致敏原的方法,而這些試驗是複雜的並通常使用在食物過敏方面。對於由吸入變應原引起的過敏,通常是根據患者的臨床過敏史和結合體內的皮膚點刺試驗及體外的過敏原特異性IgE(SIgE)檢測來確定患者吸入哪一種變應原引起及過敏且程度如何。皮膚過敏原點刺試驗可以證實或除外導致變應性疾病的因素。其原理是將少量變應原的活性提取物注入表皮下,誘導機體產生IgE,後者能與皮膚或粘膜下的肥大細胞表面的IgE受體結合,致使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大量組胺、慢反應物質等血管活性物質(過敏介質),導致局部血管擴張、滲出,表現為風團和紅暈。通過皮丘的直徑來判斷測試結果。
皮膚過敏原點刺試驗檢查部位是前臂掌側皮膚。檢查前對皮膚不需要進行特殊的準備工作。因為任何消毒液及清洗劑都有可能成為過敏原而誘發皮疹,從而影響檢測結果。檢查時患者只需手臂放鬆,擱在桌子上。檢查人員用細細的針尖輕快地刺入滴有試液的皮膚,使少量試液進入皮膚即可。由於細針只是輕刺皮膚,患者往往感覺不到疼痛,皮膚也不會出血。檢查經常在醫患之間輕鬆愉快的幾分鐘交談中不知不覺地完成。20-30分鐘後即可判斷結果。檢查人員根據皮丘的直徑作為判斷標準。可見此項檢查操作簡便、觀察直觀快速、病人無痛苦、易接受,而檢查價格也相當經濟。
雖然有那麼多的優點,檢查也是需要幾個小小的條件的。受試者年齡儘量大於5歲,小於5歲患者採用少量分次試驗。試驗前三天內停用抗組胺劑、皮質類固醇和伴有抗組胺作用的藥物,以免引起假陰性結果。儘可能不要暴露於天然變應原。有以下情況禁止檢測:明顯損害全身狀態的疾病、試驗部位有皮膚病變、接受β阻滯劑或ACE抑制劑治療的病人、孕期、哮喘發作期等。因檢測結果是檢查人員的主觀判斷,故檢查人員的經驗也是影響結果的因素。
引起過敏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不可能所有的過敏原都可以一次給同一位患者檢查。選擇過多則依從性差。因此過敏原選擇種類是有侷限的,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必要時應分次檢查。
對於高敏病人試驗可能會出現較強烈的局部反應,個別病人甚至出現嚴重的全身反應。所以對於試液的選擇也要有嚴格的要求:不但安全係數高,特異性也要高,劑量控制要嚴格。在檢查室中還要備齊急救設備。
皮膚過敏原點刺試驗除了對過敏原定性外,還能定量分析以便能進一步進行脫敏治療。在臨床運用上還是有很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