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當先治心古人造字真是太有智慧了,其中最有意味的造字法,莫過於會意字。就說“疾病”二字,蘊含深意,如果弄懂了,對疾病的認識也會多一個角度。
“病”字,分開則為“疒”和“丙”,根據天干和五行,丙屬心火,意味著心生病了就是病。再說與病組合在一起的“疾”,我以為是外部原因引起的“病”,也就是六氣“風寒暑溼燥火”對人體的傷害(或也包括外傷因素)。但為甚麼古人說治病,而不是治疾,這肯定不是約定俗成的習慣,其中應隱藏著一個治病的大法,或者治好病的秘訣。
那就是“病”字是“丙心火”,也就是治病要先治心,心是生病的主要原因。這個“心”與西醫的“心”不一樣,《內經》中心是君主之官,主血,主神;“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因此,治心要治神;上工治病可以望神而知病,從病者神態、精神面貌、情緒就知心的狀態,如果把心治好,病就好了一大半,相當於現在的心理療法。
試想,如果一個人情緒低落、鬱鬱寡歡、多愁善感,肯定對疾病的恢復有影響。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整天抑鬱寡歡怎能不生病。因為,人雖是七尺之軀,實為氣與血的融合體,即人就是一氣的生命運動,那麼上述情志不佳必然影響氣的周流循環。
《內經》有證:恐傷腎、喜傷心、怒傷肝、悲傷肺、思傷脾。從大的層面講,這些情志都是心的範圍,心神的內容,治心就是調節人的情緒和心志,使之平衡,氣血才得平衡,從而“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了,也就是“攘外必先安內”之義。
所以上工治病,領古人要旨,從心出發,這也同西方心理療法倡導的“有時去治病,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的精神異曲同工。
隨心所病,從心之源頭治病,恐怕是治好病的根本之法!古人造字用心良苦,今人遠不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