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外對孕期常規監測宮頸變化並沒有達成共識,無論從衛生經濟學還是從我們的干預來講,常規篩查和篩查後的有效干預還是存在困難。那麼,哪些人需要關注宮頸變化,監測宮頸呢?
1、有關宮頸長度
再次強調,宮頸機能不全描述的是宮頸處於一種“無能”狀態,理論上宮頸長度不能代表著宮頸機能,但可以比較肯定的是短宮頸和流產/早產的相關性。也就是,臨床醫生不能根據宮頸長度判定是否是機能不全,但可以預測會不會早產。再加上超聲的安全性,目前預測早產最常用的方法還是孕期超聲宮頸長度的監測。相比於會陰超聲和腹部超聲的測量評估,經陰道超聲(簡稱陰超)更為可靠,也就是可重複性更強,更為準確。但即使是這樣,宮頸長度的測量依舊會有差異,會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孕婦體位的變化,站位還是臥位?例如測量時超聲醫生的“手輕手重”?例如孕婦有沒有排空膀胱等。當然,最重要的是超聲醫生的經驗和是否接受過相關培訓!看看下面的例子,你會驚訝宮頸的“變臉”如此之快!
2、為何不常規篩查或監測宮頸變化?
既然宮頸長度可以預測早產,為何不常規在孕期篩查或監測宮頸長度呢?截至目前,各國指南和權威文獻還沒有建議如此做,包括中國早產指南。原因在於,如果篩查出宮頸短我們有沒有甚麼方法處理?如果沒有方法處理,不能指導臨床實踐,那麼就沒有必要花費醫生精力和病人Money去篩查!之前觀點更不傾向於篩查,現在因為有了可能有益於防治早產的方法,尤其是新出現了孕激素和宮頸託,已經有學者建議即使對於沒有高危因素者,是不是也應該進行一次宮頸長度篩查?目前還沒有達成共識。
3、 哪些病例屬於高危人群,需要關注宮頸?
如果從宮頸長度可以預測自發性早產來講,那麼所有自發性早產高危人群都應該篩查宮頸長度。可早產高危人群有很多很多,包括孕婦吸菸、體重過輕、經濟條件差、牙周病、胎兒畸形、貧血、孕婦年齡過小小於18歲或過大大於40歲、前置胎盤、孕婦焦慮或抑鬱、孕期反覆出血等等等。我們臨床上更多關注的是宮頸機能不全的高危因素,如孕中期流產史、早產史、宮頸手術史或創傷史(如宮頸錐切或多次宮腔鏡)、多次流產史、子宮畸形等。當然,多胎妊娠也是我們特別關注的一類早產高危人群。
總之,醫療技術在不斷髮展,我們只能根據技術的發展和目前的研究證據不斷變化,當然也要考量各地的衛生資源分配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