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早衰是指婦女在青春期發育後至40歲前出現閉經、血雌激素水平低下、促性腺激素濃度過高,有時伴有潮熱、出汗等絕經症狀,與生理性絕經十分相似而命名,也稱之為早期絕經或早發更年期。
1、診斷
診斷以臨床所見、血或尿激素測定為基礎,並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此外,有關病史對診斷也有很大參考價值。
(1)臨床所見
患者月經初潮年齡多有異常,可發生月經失調,繼而閉經;或開始月經規律,後出現月經失調;也有突發閉經者(曾經妊娠分娩者)。約有20%~70%的患者出現面部潮紅等血管舒縮綜合徵,生殖器官萎縮者雖少見,但若青春早期即發生卵巢早衰,第二性徵則不明顯。
(2)內分泌學檢查
閉經患者孕激素試驗陰性者做促卵泡素(FSH)、黃體生成素(LH)和泌乳素(PRL)測定,凡PRL正常、FSH>40u/L者應疑為卵巢早衰。但與排卵前的促性腺激素波動及多囊卵巢綜合徵不同,在絕經初期即有以FSH高於LH為特點的持續性高促性腺激素血癥者,須經3次以上測定促性腺激素均為濃度過高,才能確診為卵巢早衰。LH濃度可正常或>50u/L,雌激素水平一般呈低值,但也有正常者。也有人提出對卵巢早衰患者宜做系統的內分泌學檢查,包括每天測定血FSH、LH和雌二醇(E2 ),連續1個月,並做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LH-RH)興奮試驗,若FSH有波動性增高或降低,伴一時性E 2 升高者可能有機會恢復排卵,臨床患者應每週測血FSH、LH和E2值各1次,連續1個月,若發現血E 2 值超過絕經期婦女的水平,LH增高且LH/FSH=2∶1者,提示其激素反饋機制存在,予以誘發排卵治療可能成功。
(3)病理組織學檢查
根據患者病理組織學檢查,可將患者分為兩類:
①未見卵泡,完全為纖維化間質所佔;
②僅有正常原始卵泡至初級卵泡,若給予大量促性腺激素也不發育,此類稱為抗卵巢綜合徵。
多數為第1種組織學所見,萎縮的卵巢無卵泡或只有閉鎖卵泡,在卵巢間質部如可見到同絕經者的纖維變性即可診斷。腹腔鏡下做卵巢活檢有其侷限性,其內有的卵泡深埋卵巢間質部,所以一般以剖腹取卵巢深部組織檢查為宜。在腹腔鏡下觀察卵巢外觀對診斷也有幫助。絕大多數為雙側卵巢萎縮型或條索型卵巢。僅有15%為單側或雙側的小卵巢或正常卵巢。萎縮或條索狀卵巢無卵泡存在。
(4)有關病史
染色體異常,病毒、細菌感染,理化因素接觸史,免疫疾病及家族史均與本病的發生有關。如Tumer綜合徵(45,XO),因原始卵泡在胎兒期完全消失,性腺發育不良,X染色體的嵌合體或其長臂缺失而引起本病。既往患流行性腮腺炎者的卵巢易發生功能衰竭。另外,盆腔感染或有害物質積於卵巢,放射治療或接受藥物治療,阿狄森病,甲狀腺炎,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系統性紅斑狼瘡,重症肌無力,糖尿病,惡性貧血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家族遺傳因素(約10%患者有母親、祖母在30歲前絕經的家族史)等均與本病有關。掌握上述情況,結合臨床及檢查將有助於診斷。
2、治療
卵巢早衰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此類患者多數因出現閉經症狀或要求生育而就診。在年輕婦女中,因低雌激素閉經者應行人工週期替代治療。目的是消除絕經期症狀,期望生育和改善性功能,雌激素治療可使FSH受體增加,促使殘留卵泡發育,同時可預防因雌激素缺乏而引起的代謝異常,如骨質疏鬆症、冠狀動脈病變等。常用結合型雌激素1.25mg/d,連服24天,在最後10天,同時服安宮黃體酮10μg/d。也可在月經期第5天和14天分別服尼爾雌醇4mg,第21~25天服婦炎寧片5mg/d,連服5天。此療法用藥次數少,口服方便,幾乎無胃腸道不良反應,可避免一般雌激素的致癌作用,值得推薦。對有卵泡並要求生育者,可試行誘導排卵治療,雖然生育可能性小,但也並非絕育。具體方法如下。
(1)雌激素人工週期療法, 至少3個週期,國內外文獻報道均有妊娠者。
(2)促性腺激素治療,因為卵巢有少數殘餘卵泡,經大量絕經期促性腺激素(hMG)治療可獲妊娠,或以LH-RH脈衝方法治療。
(3)克羅米芬及己烯雌酚聯合治療,前者50mg/d,共5天;後者0.5~1.0mg/d,共20天。
(4)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己烯雌酚聯合治療, 己烯雌酚為0.5~1.0mg/d,共20天,於週期中使用HCG10000u/d,共5天。
(5)口服避孕藥治療,口服避孕藥可抑制促性腺激素,使粒層卵泡膜細胞上的FSH和LH受體逐步增多,並對內源性的性激素起反應而受孕。
(6)試管嬰兒或配子輸卵管移植技術的應用,贈送卵子技術為解決卵巢早衰者的生育問題開闢了新的途徑。患者使用雌孕激素使子宮內膜呈分泌期改變,時間須與供卵者同步。供卵者行促排卵治療,適時取出成熟卵子,分別在體外將患者丈夫精子與供卵者的卵子受精,然後將受孕卵適時移植到患者子宮腔內(也可行配子輸卵管移植),適當補充雌孕激素至妊娠20周左右停止。
總之,對卵巢早衰者宜在完全絕經前做出診斷,以期進行早期治療,並應間斷給予激素替代治療,以防止絕經期綜合徵、骨質疏鬆症及其他代謝紊亂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