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心臟康復的必要性在哪裡?
心臟康復是指綜合運用醫學和相關學科方法,通過有處方的運動鍛鍊、控制疾病危險因素的健康教育以及心理、營養、職業和社會諮詢指導等手段,幫助心臟病患者緩解症狀,改善心血管功能,在生理、心理、社會生活、職業和娛樂等方面重新獲得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理想狀態,提高生活質量,使心臟病患者重返社會;同時積極干預各種危險因素,阻止或逆轉疾病的發展過程,減輕功能障礙,減少再次發生心血管意外的危險,降低死亡率。運動療法是心臟病康復方案的核心。
對於心臟病患者來說,除了客觀存在的疾病產生的功能障礙之外,患者還會產生各種主觀的心理障礙。他們常常不敢活動,認為自己變成了離開他人就不能生活的“沒用的人”,“殘疾人”,因而心情抑鬱,甚至陷於絕望之中。患者周圍的家屬、同事,尤其是對心臟病的治療和康復不甚瞭解的醫務人員,往往從善良的願望出發,勸說患者不恰當的“休養”、“靜養”或臥床,從而加重了心臟和整個身體功能的“廢用”狀態。研究證明:7~10天的臥床休息,循環血容量減少700~800ml,出現直立性低血壓和反射性心動過速;三週的臥床休息,體力工作能力降低20% ~ 25%;低血容量可增加血粘度,易發生血栓栓塞;大約1/3心肌梗死病人臥床休息時,下肢靜脈易形成凝血塊;肺容量、肺活量降低,肺通氣功能降低;氮和蛋白質負平衡對心肌壞死的癒合不利;肌肉體積和肌肉收縮力降低。如果病人臥床休息1周,肌肉收縮力減少10% ~ 15%。當完成一定量工作時,其肌肉耗氧量較有訓練者的肌肉耗氧量多而且肌肉收縮能力差。近期心肌梗死病人,由於心肌缺血和氧運輸系統受損,在承受較大耗氧活動時易發生意外。另外,長期臥床會產生或加重焦慮和壓抑等心理反應。也有個別患者、家屬和醫務人員,不瞭解心臟疾病的突發危險,抱著滿不在乎的態度,讓患者盲目從事心臟和體力所不及的活動,結果使病情加重,甚至引起心臟病的發作(如心絞痛發作或出現心肌梗死等)。
現代心臟康復的理論和實踐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歐美髮達國家對冠心病的研究,我國現代心臟康復醫學也從80年代開始逐步開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心臟康復醫學已與心臟病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對所有心臟病患者都有益的醫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研究證實:運動鍛鍊能改善冠狀動脈血流,改善心肌血管側枝循環,增加心肌供氧;減少冠狀動脈血栓形成的危險性;提高心血管的工作效率和冠狀血流的儲備能力, 增加冠心病患者的心臟功能容量;增強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患者的症狀;增加肌力;運動降低兒茶酚胺水平和減少腎上腺素分泌,可使心律失常發生的易感性降低,從而避免發生嚴重心律失常如心室纖維顫動;減少冠心病危險因素,包括改善血脂,降低血壓,改善胰島素抵抗和糖尿病患者病情;改善精神心理狀態。心肌梗死康復治療後致死性心梗發生率降低25%,冠心病意外再發危險減少約20%。
心臟康復的對象有哪些?
心臟康復的適應症包括:隱匿型冠心病患者;穩定性心絞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無合併症或合併輕、中度心功能不全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風溼性心臟病患者;心肌病患者;安裝心臟起搏器者;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或支架置入術後患者;冠心病搭橋術後患者;心瓣膜置換術後患者;心臟移植術後患者。
禁忌證包括:不穩定性心絞痛;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包括血壓異常、嚴重心律失常、心衰或心源性休克;嚴重合並症,包括體溫超過38℃,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未控制的糖尿病,血栓或栓塞;手術切口異常;出現新的心電圖心肌缺血改變;患者不理解或不合作康復治療。
怎樣進行心臟康復?
下面重點介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復程序,其他心臟病康復的基本原則與之相同。
1、介紹幾個概念
① 代謝當量(METs):人體活動所需要的能量絕大部分來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氧化,因而能量的釋放是以氧的消耗為基礎的,故可用耗氧量表示運動強度,耗氧量越多,運動強度越大。目前大多采用運動心肺功能儀直接測定活動狀態耗氧量,由於耗氧量與體重有關,所以常用其絕對值表示(ml/(kg.min))。在安靜狀態下,機體平均每分鐘的耗氧量為3.5ml/kg, 即為1 MET。在不同活動時的耗氧量以3.5ml/(kg.min)的倍數計算,即可以精確地量化體力活動的容量和心臟功能容量,定量地確定各種日常生活活動和生產勞動時的能量消耗,指導患者的日常活動和職業性活動,並可以對患者進行危險性分層,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運動訓練。例如一個急性心肌梗死後患者的心臟功能容量是5METs,相當於安靜坐位時耗氧量的5倍,即為17.5ml/(kg.min),相當每公斤體重每分鐘17.5毫升的耗氧量,表示他的心臟能夠承受5倍於安靜坐位時耗氧量的活動或運動,那麼整理床鋪這樣的家務活動(平均能量需求3.4METs)對他來說是可以勝任的,而提20公斤重物上樓(平均能量需求7.1METs)顯然是力不能及和危險的。
②主觀勞累程度分級(RPE):是瑞典人Gunnar Borg提出的,將患者主觀勞累感覺分成15個等級(表1)。它就像一把尺,左端是6代表運動強度非常輕,右端是20代表非常累。RPE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和可信的即時用力的指數,即使在使用某些影響心率的藥物時,仍能很好地反映運動強度。
2、康復評定
① 運動試驗:心臟康復評定的運動試驗常採用心肺運動儀進行氣體代謝運動試驗,直接測定運動過程中氧和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代謝當量等指標。分級康復運動試驗在冠心病康復醫療期間不僅是安全和可行的,而且是必須的。第一次大多在出院前,以後根據情況每2-3周進行一次。此試驗的目的主要是瞭解患者的體力活動能力,以便制定和調整康復運動處方,指導康復過程中的體力活動,判定康復療效,預告未來的危險性和預後,決定是否恢復工作。
②危險性分層: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危險性分層是運動康復訓練的基礎。根據患者的臨床特點,將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為低危層、中危層和高危層。
低危層(每一項都存在時為低危):住院時無臨床併發症;無心肌缺血的證據;心臟功能容量≥7METs;左室功能正常(LVEF≥50%);無休息或運動引起的複雜心律失常。
中危層(不符合典型的低危或高危者設為中危):ST段呈水平型或斜下型壓低≥2mm;冠狀動脈核素心肌灌注顯像異常為可逆性的;左室功能中等或較佳(LVEF35%--49%);心絞痛發作的形式改變或新近發生心絞痛。
高危層(任意危險因素存在時為高危):以前或新近心肌梗死波及左室≥35%;休息時LVEF<35%;運動負荷試驗時收縮壓下跌或收縮壓上升≤10mmHg;入院後缺血性胸痛持續或反覆發作≥24h;心臟功能容量<5METs,運動試驗時伴有低血壓反應或ST段下降>1mm;住院期間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狀;在峰值心率≤135次/min時ST段壓低≥2mm;休息或運動引起的複雜室性心率失常。
按照冠心病人發生心肌梗死、死亡的危險程度進行分層,對於判斷預後、指導二級預防、治療、康復運動有重要意義。例如心肌梗死低危患者多可順利完成較短的康復程序,出院後的康復活動一般無需心電監護;而高危患者的康復活動必須在連續的心電監護下進行。
此外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年齡大於70歲時危險性更大;心肌缺血發作(心絞痛或無症狀性)程度重、持續時間長、對內科治療反應差者,危險度更高;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險性更大,若心絞痛是由非梗死區心肌缺血所致時應視為高危組;合併其他器質性疾病如高血壓病、未控制的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腎功能衰竭等也明顯影響患者的中、遠期預後,使危險性上升;應用有可能引起低血鉀的排鉀、排鎂類藥物合併應用抗抑鬱藥或抗精神病藥時應列為中危,出現低血鉀時為高危。
3、康復治療
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復治療分為3期:住院期康復(I期)、出院後康復(II期)、慢性冠心病或慢性期康復(III期)。
3.1 住院期康復(I期)
本期康復在急性心肌梗死2周以內進行。包括在心臟監護病房和普通病房兩個階段。適應證為患者生命體徵穩定,無明顯心絞痛,安靜心率110次/min,無心衰、嚴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血壓基本正
常,體溫正常。禁忌證是指不穩定性心絞痛;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包括血壓異常、嚴重心律失常、心衰或心源性休克;嚴重合並症,包括體溫超過38℃,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未控制的糖尿病,血栓或栓塞;手術切口異常;出現新的心電圖心肌缺血改變;患者不理解或不合
作康復治療。本期的康復目標是使患者和家屬瞭解冠心病的有關知識;消除恐懼,增強信心;早期開始身體活動, 保持現有的功能水平,防止廢用,改善體力,逐漸過渡到出院時日常生活自理,或可以按正常節奏連續行走200米或上下1-2層樓而無症狀和體徵,運動能力達到2-3METs。
以下為急性心肌梗死I期康復治療程序,每一階段1~2天,7~14天出院,可以作為參考:
第1階段:床上練習腹式呼吸10分鐘,每日1次。非抗阻腕關節和踝關節主動或被動活動10次,每日1次。床上靠坐5分鐘,每日1次。宣教和心理調整包括介紹心臟監護室,個人有緊急情況時的處置,如有必要時需要的社會服務。
第2階段:床上練習腹式呼吸20分鐘,每日1次。非抗阻腕關節和踝關節主動或被動活動20次,每日1次。抗阻腕關節和踝關節活動10次,每日1次。床上靠坐10分鐘,每日1次。床上不靠坐5分鐘,每日1次。宣教內容包括介紹康復小組,康復程序,戒菸,發宣傳資料,並準備轉入一般病房。
第3階段:床上練習腹式呼吸30分鐘,每日1次。非抗阻腕關節和踝關節主動活動30次,每日1次。抗阻腕關節和踝關節活動20次,每日1次。非抗阻膝關節和肘關節活動10次,每日1次。在幫助下自己進食、洗漱和坐廁。床上靠坐20分鐘,每日1次。床上不靠坐10分鐘,每日1次。床邊有依託坐5分鐘,有依託站5分鐘。宣教內容包括介紹正常心臟的解剖和功能, 動脈硬化的發生等內容。
第4階段:床上練習腹式呼吸30分鐘,每日2次。非抗阻腕關節和踝關節主動活動30次,每日2次。抗阻腕關節和踝關節活動30次,每日1次。非抗阻膝關節和肘關節活動20次,每日1次。抗阻膝關節和肘關節活動10次,每日1次。獨立進食,在幫助下洗漱和坐廁。床上靠坐30分鐘,每日1次。床上不靠坐20分鐘,每日1次。床邊有依託坐10分鐘,無依託坐5分鐘,有依託站10分鐘,無依託站5分鐘,每日1次。床邊行走5分鐘,每日1次。進行冠心病危險因素及其控制的宣教。
第5階段:抗阻腕關節和踝關節活動30次,每日2次。非抗阻膝關節和肘關節活動30次,每日1次。抗阻膝關節和肘關節活動20次,每日1次。獨立進食、洗漱和坐廁。床上靠坐30分鐘,每日2次。床上不靠坐30分鐘,每日1次。床邊有依託坐20分鐘,無依託坐20分鐘,有依託站10分鐘,無依託站10分鐘,每日1次。床邊行走10分鐘,走廊行走5分鐘,每日1次。介紹健康合理飲食及能量消耗等方面的知識。
第6階段:非抗阻膝關節和肘關節活動30次,每日2次。抗阻膝關節和肘關節活動30次,每日1次。獨立進食、洗漱和坐廁。床上不靠坐30分鐘,每日2次。床邊有依託坐30分鐘,無依託坐20分鐘,有依託站30分鐘,無依託站20分鐘,每日1次。床邊行走20分鐘,走廊行走10分鐘,每日1次。下一層樓1次。宣教內容包括心臟病再發時的處理,用藥,運動,手術以及對症處理,回家後家庭和社會的調整。
第7階段:抗阻膝關節和肘關節活動30次,每日2次。獨立進食、洗漱和坐廁。床邊有依託坐30分鐘,每日2次。無依託坐30分鐘,無依託站30分鐘,每日1次。床邊行走30分鐘,走廊行走20分鐘,每日1次。下一層樓每日2次,上一層樓每日1-2次。進行出院前教育,包括出院後有關藥物、飲食、活動自我監測、心理調整、家庭生活、復工問題,迴歸社會等方面的建議。
需要注意的是康復治療方案必須根據患者個體化的原則制訂。對無併發症或併發症已經得到控制且病情穩定的患者,在進行有關知識宣教的同時,按照康復程序逐漸開始低負荷(1-2METs)的活動,如肢體被動運動和主動運動、床上或床邊洗漱、進食等。在轉入普通病房後,逐漸開始步行、上下樓梯、踏車等活動。早期活動動作要緩慢進行,時間要短,逐漸增加活動量,直到完成整個康復程序。患者在訓練過程中沒有不良反應,運動心率增加<10次/min,次日訓練可以進入下一階段。運動中心率增加在20次/min左右,則需要繼續同一級別的運動。心率增加超過20次/min或出現任何不良反應,則應該退回到前一階段運動,甚至暫時停止運動訓練。本期所有的康復活動必須有醫務人員在場,每項活動前、活動過程中和活動後都需進行血壓和心電監護,並注意患者的症狀和體徵。
3.2 出院後康復(II期)
自患者出院開始,至病情完全穩定為止,時間為6-12周。本期的適應證與禁忌證與住院期相似,患者運動能力達到3METs以上,病情穩定。
出院後,由於失去了醫務人員在場的安全感,有的患者對獨立進行日常生活活動產生恐懼感,如果再有偶發的身體不適,常加重這種不安和恐懼,而使患者停止康復活動,不利於恢復。所以本期的康復目標是使患者適應出院後的生活,安定情緒,逐步恢復一般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包括輕度家務勞動、娛樂活動等,提高生存質量,並儘早地恢復工作。運動能力達到4-6METs。
康復方案包括室內外散步,太極拳,家務勞動,廚房活動,園藝活動或在鄰近區域購物等。活動強度為40%-50%最大心率,活動時主觀勞累程度不超過13-14;活動時間逐漸達到20-30min;運動頻度逐漸達到每週3-4次。一般活動無須醫學監測。在進行較大強度活動時可由有經驗的康復治療人員觀察數次康復治療過程,以確立安全性。無併發症的患者可在家屬幫助下逐步過渡到無監護活動。注意此期活動時不可有氣喘和疲勞,禁止過分用力。每週需要門診隨訪1次。任何不適均應暫停運動,及時就診。在可以順利爬二樓(1min左右)或步行1km以上(4.5-5.5METs)的情況下,可以逐步恢復性生活。對於中、高危患者或在增加運動負荷後出現較明顯異常者,特別是在試圖增加運動量、運動頻率或延長運動時間時,則至少應每週3次到醫院康復門診進行醫學監護下的運動訓練。
以下為家庭活動方案,以供參考:
第1階段:在家進行坐位活動。可以緩慢上下樓,但要避免任何疲勞。儘可能避免客人來訪。個人衛生活動沒有特殊限制,但要避免洗澡水過熱,也要避免處於氣溫過冷過熱的環境。可以洗碗筷、蔬菜、鋪床、提2kg左右的重物。可以打撲克、下棋、看電視、閱讀、針織、縫紉、短時間乘車。避免提舉超過2kg的重物、過度彎腰、情緒沮喪、過度興奮和應激。
第2階段:可以外出理髮,洗小件衣服或使用洗衣機(但不可洗大件衣物),晾衣服,坐位熨小件衣物,使用縫紉機,撣塵,擦桌子,梳頭,簡單烹飪,提4kg左右的重物。可以上下兩層樓或可以步行1km而無任何不適時,可以恢復性生活。但是要注意採取相對比較放鬆的方式。在性生活之前可以服用或備用硝酸甘油類藥物。在必要時可以先向有關醫生諮詢。可連續步行1km,每天1次,時間為10-15min。避免長時間活動、燙髮之類的高溫環境、提舉超過4kg 的重物、以及參與涉及經濟或法律問題的活動。
第3階段:可以長時間熨燙衣物,鋪床,提4.5kg左右的重物。進行輕度園藝工作,室內游泳,探親訪友。可連續步行1km,每次10-15min,每天1-2次。避免提舉過重的物體和活動時間過長。
第4階段:可以與他人一起外出購物,正常烹飪,提5kg左右的重物;家庭小修理,室外打掃;連續步行每次20-25min,每天2次。避免提舉過重的物體和使用電動工具,如電鑽、電鋸等。
第5階段:可以獨立外出購物(使用手推車搬運重物),短時間吸塵或拖地,提5.5kg左右的重物;釣魚,保齡球類活動;連續步行每次25-30min,每天2次。避免提舉過重的物體。
第6階段:清洗浴缸、窗戶,可以提9kg左右的重物(如果沒有任何不適)。平靜的跳舞;外出野餐,去影院和劇場。步行列為日常生活活動,每次30min,每天2次。避免劇烈運動,如舉重、挖掘等,以及競技性活動,如各種比賽。
注意事項:(1)每階段持續1-2周,注意循序漸進。(2)所有上肢超過頭頂的活動均為高強度運動,應該避免或減少。(3)訓練時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活動量,但日常生活和工作時應採用能量節約策略,比如制定合理的工作或日常活動程序,減少不必要的動作和體力消耗等,以儘可能提高工作和體能效率。(4)活動應在無症狀和不疲勞的前提下進行。活動時心率不超過100-110次/min。
本期康復通常需要6-12周。對於進展順利、無異常表現的患者,約6-8周即可達到6METs的運動負荷並順利地進入心臟康復的第III期。此後,患者大多可恢復到包括職業活動的正常社會生活中(包括性生活)。但也會有一部分患者,如中、高危層患者可能需要12周以上的時間才能達到6METs的指標。個別危險性很大的患者可能根本達不到這個標準而只能繼續進行低水平的運動訓練。
根據第II期末的運動耐受性運動試驗的結果,由康復醫師為患者制定出一個完整的高水平康復訓練的運動處方,患者即可進入心臟康復的第III期。
3.3 慢性期康復(III期)
本期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處於較長期穩定狀態,包括陳舊性心肌梗
死、穩定性心絞痛、隱性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或支架置入術後,心臟移植術後、安裝起搏器後等。康復程序一般設計為2-3個月,患者的自我鍛鍊應該持續終生。康復目標是鞏固II期康復成果,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和控制危險因素,提高體力活動能力和心血管功能,恢復發病前的生活和工作。
1、安全性 與運動危險有關的主要因素為年齡、心臟病病情和運動強度。冠心病訓練時發生猝死的隨機發生率預計為每8-16萬運動小時1例。步行、騎車和活動平板時心源性猝死率最低。慢跑時猝死率較高,與運動強度有關。所有的人參加超過步行強度的運動鍛鍊(如慢跑)時,均應經過全面體格檢查,冠心病人以及40歲以上正常人必須進行分級心電運動試驗,以確立訓練安全性。每次運動訓練時必須要有熱身活動、基本訓練活動和整理活動3個階段。訓練時的心血管意外大部分發生在熱身活動和整理活動時,對此應該有足夠的認識。
2、訓練原則
(1) 個體化原則:必須根據年齡、性別、心臟損害的部位和程度、相應的臨床表現、整體的健康水平、危險因素的情況、目前的心臟功能容量、過去康復訓練的種類和程度、過去的生活習慣和愛好、患者的心理狀態及需求等,因人而異地制定康復方案。
(2) 循序漸進原則:先從低水平的運動訓練開始,並根據患者的情況逐漸增加運動量。
(3) 持之以恆原則:訓練效應的產生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訓練效果的維持同樣需要長期的鍛鍊。停止運動2周後訓練效果開始減退,停止運動5周後約有一半的訓練效果消失。因此康復運動訓練方案的目的是使患者終身堅持運動,即使在休假期間患者也應繼續維持原來的運動方案或其他類似的活動。
(4) 興趣性原則:興趣可以提高患者參與並堅持康復治療的主動性和順應性。
(5) 全面性原則:將人作為整體全面看待。
3.運動處方的制定與實施 心臟病人進行康復運動必須制定運動處方,與藥物處方一樣要謹慎對待。運動處方是康復運動訓練的指導原則,指導運動訓練的形式和內容。運動處方包括運動方式、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頻率及注意事項。
(1)運動方式:包括有氧訓練、力量訓練、柔韌性訓練、作業訓練、醫療體操、太極拳等。心肌梗死後的康復訓練一般採用大肌群、持續時間長、有節律的有氧運動,如快速行走、慢跑、階梯、騎自行車和游泳等。運動形式可以分為:①間斷性運動:指基本訓練期有若干次高峰靶強度,高峰強度之間強度降低。例如對於運動試驗中最高強度為10METs的患者,可以在訓練中採用若干次8-9METs的強度,持續時間不超過2-3min。其優點是可以獲得較高的運動強度刺激,由於高強度刺激的持續時間不長,所以不至於引起不可逆的病理性改變。主要缺點是需要不斷調節運動強度,操作比較麻煩。②連續性運動:指訓練期的靶強度持續不變,這是傳統的操作方式,主要優點是簡便,病人相對比較容易適應。
(2)運動量:運動量的基本要素為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和運動頻率。運動量要達到一定的閾值才能產生訓練效應。每週的總運動量(以熱卡表達)應在700-2000cal(約相當於步行或慢跑10-32km)。運動量小於700cal只能維持身體活動水平,而不能提高運動能力。運動總量無明顯性別差異。由於METs消除了體重影響,所以實際應用時多采用METs表達。熱卡與METs的換算公式為:熱卡=METs×3.5×公斤體重/200。那麼多大的運動量才算合適呢?合適運動量的主要標誌為:運動時稍出汗,輕度呼吸加快但不影響對話,早晨起床時感舒適,無持續的疲勞感和其它不適感。如果患者在運動中或運動後即時出現心絞痛、心律失常頻發、異常的心動過速或心動過緩、眩暈、噁心、嘔吐、腿疼、面色蒼白、紫紺、氣短歷時10分鐘以上,或者運動後繼髮長時間疲勞、失眠等,都是運動過量的表現。
運動強度:運動訓練所規定達到的強度稱為靶強度,可用心率、心率儲備、最大氧耗量、METs、無氧閾、主觀勞累程度計分等方式來確定。靶強度主要根據心電運動試驗中出現缺血癥狀、心電圖異常、血壓異常或達到最大運動時的心率、最大氧耗量、代謝當量(METs)無氧閾和主觀勞累計分來計算。即採用運動試驗中的最高強度指標,乘以相應的安全係數。靶強度一般為40%-85%最大氧耗量或METs,或60%-80%心率儲備,或70%-85%最大心率。確定運動強度的方式主要有:①年齡預計方式:對無條件進行心電運動試驗者,可以考慮採用年齡預計的公式:靶心率(次/min)=170(180)-年齡(歲);。其中常數170適用於病後恢復時間較短者,或病情有反覆,體質較弱者。180適用於已有一定鍛練基礎,體質較好的康復病人和老年人。②心率儲備方式:心率儲備為最高心率與安靜心率的差值,等於年齡預計最高心率或運動試驗中的最大心率-安靜心率。年齡預計最高心率=220-年齡。靶心率(次/分)=心率儲備×(60%-80%)+安靜心率。③最大氧耗量或代謝當量(METs)方式:取運動試驗最大氧耗量或METs的40%-85%作為訓練強度。採用這一方式的原因是由於心血管活性藥物的廣泛應用,心率已經難以反映真正的心血管運動反應,同時在運動中監測心率比較困難。此外在運動處方中採用多種運動方式時,監測心率及靶心率的應用更加困難。由於METs已經有較充分的研究,各種活動時的METs值已經求出,容易在制定方案時靈活進行選擇,所以近年來得到廣泛應用。④無氧閾方式:指當運動負荷達到極限量後,組織對氧的需求超過了循環所能提供的供氧量時,組織必須進行無氧代謝才能提供更多的能量。開始出現無氧代謝的耗氧量閾值稱為無氧閾。無氧閾是近年來發展的指標,通常無氧閾在未經訓練正常人發生於47%--64% 最大氧耗量,而在經過訓練的個體發生於70%--90%最大氧耗量,冠心病患者的無氧閾約發生於60%最大氧耗量或相當於60%-70%最大心率。有研究認為這一運動強度可以取得最佳訓練效果,同時運動的危險性最低。⑤主觀勞累程度計分方式:對於無監護性運動,主觀勞累計分一般為11-13,對於有心電監護者,強度可以在13-15。
運動時間:指每次運動鍛鍊的時間。一般認為達到靶強度的運動需要持續15-30min,也有認為可以在10-60min。運動量=運動強度×時間。在額定運動總量的前提下,訓練時間與強度成反比。比如運動強度為70%最大心率時運動時間為20-30min,當運動強度大於70%最大心率時運動時間縮短為10-15min,當運動強度小於70%最大心率時運動時間可延長至45-60min。運動量還可以用運動消耗的熱量表示。熱量消耗(kcal)=[(METs×3.5×kg體重×分鐘)÷1000] ×5。例如某患者60kg體重,運動強度6METs,運動時間45分鐘。運動消耗熱量=[(6×3.5×60×45)÷1000] ×5=283.5kcal。由於運動訓練一般需要選擇多種運動方式,以提高患者的興趣,所以訓練時間的安排必須有一定的靈活性。熱身活動和整理活動的時間一般另外計算。
運動頻率:指每週訓練的次數。通常採用每週3-5次的頻率。
(3) 注意事項: ①選擇適當的運動,避免競技性運動。②只在感覺良好時運動。感冒或發熱後,要在症狀和體徵消失2天以上才能恢復運動。③注意周圍環境因素對運動反應的影響,包括:寒冷和炎熱氣候要相對降低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穿戴寬鬆、舒適、透氣的衣服和鞋;上坡時要減慢速度。飯後不作劇烈運動。④患者需要理解個人能力的限制,應定期檢查和修正運動處方,避免過度訓練。藥物治療發生變化時,要注意相應地調整運動方案。⑤警惕症狀。運動時如發現下列症狀,應停止運動,及時就醫:上身不適(包括胸、臂、頸或下頜,可表現為痠痛、燒灼感、縮窄感或脹痛)、無力、氣短、骨關節不適(關節痛或背痛)等。
(4)訓練實施 每次訓練都必須包括熱身活動、訓練活動和整理活動三部分。①熱身活動:5-10min,主要目的是預熱,即讓肌肉、關節、韌帶和心血管系統開始逐步適應訓練期的運動應激。運動強度較小,運動方式應該包括牽伸運動及大肌群活動,要確保全身主要關節和肌肉都有所活動,一般採用醫療體操、太極拳等,也可附加小強度步行。②訓練活動:指達到靶訓練強度的活動。③整理活動:5-10min,主要目的是讓高度興奮的心血管應激逐步降低,並適應運動停止後血液動力學的改變,例如重力性低血壓等。運動強度較小,運動方式可以與訓練方式相同,但強度逐步減小。充分的熱身與整理活動是防止訓練意外的重要環節。訓練時的心血管意外75%均發生在這兩個時期。此外合理的熱身與整理活動對預防運動損傷也有積極的作用。
第III期康復可能需要6-12個月的時間。這是一個漫長的艱苦訓練過程,許多心肌梗死患者中途退出而不能堅持,許多患者不能按照運動處方的要求去做,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和運動頻率都達不到要求,從而大大地影響了康復的實際效果。據美國的統計,能夠順利地堅持整個心肌梗死康復訓練三個時期的患者大約佔50%左右。這就意味著有一半的患者中途退出了康復程序。雖然退出程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認心臟康復還沒有被廣泛深入的理解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儘管如此,冠心病,特別是心肌梗死的康復仍然取得了令人振奮的結果。現在國際社會已經公認,通過心臟康復,可以使心肌梗死後患者的總死亡率降低25%,冠心病意外再發作的危險減少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