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極少見的未分化癌,手術療效不大(多半僅僅氣管切除解除氣道梗阻,生存期為3月到半年),少見的髓樣癌(血降鈣素升高是其診斷特異性指標)全切和至少中央區淋巴結清掃外,一般分化型甲狀腺癌,尤其是最常見的乳頭狀癌,手術範圍存在較大差異(濾泡狀甲狀腺癌,容易血行轉移到肺骨,不容易轉移到頸淋巴結,通常全切加術後碘131治療)。
甲狀腺附近存在纖細的喉返神經,其支配雙側的聲門活動,一側損傷導致聲音嘶啞,雙側損傷還可能導致呼吸困難。雙側甲狀腺葉上部和下部附近還存在米粒或綠豆大小的甲狀旁腺,主管身體的鈣磷代謝,損傷或切除1-2個旁腺,不會帶來後果,但是,損傷全部旁腺,會發生手足麻木、抽筋,甚至喉痙攣。這就是雙側全切,+/-雙側或單側中央區淋巴結清掃帶來的風險,聲帶麻痺或旁腺損傷;此外,全切手術後需要終身替代的甲狀腺素劑量要增加。
但是,只做一側手術,雖然手術風險明顯減少,術後服藥劑量減少,但是手術有可能不徹底,術後也無法完成放射性碘131治療(如果存在正常的甲狀腺組織,碘131優先進入,影響轉移灶的攝碘治療效果),也不便於採用Tg來監控是否復發。
那麼甲狀腺手術,到底是切一側,還是雙側為好?有時醫師或患方也難以抉擇。
一般來說,腫瘤小於1.5cm,特別是小於1cm,沒有侵犯甲狀腺被膜,無明顯淋巴結轉移的乳頭狀癌,一側甲狀腺切除已經足夠。
腫瘤大於4cm,或者侵犯包膜外結構,如氣管、食管、神經、血管、廣泛皮膚,或者廣泛頸淋巴結轉移,或者穿刺細胞學檢查顯示腫瘤惡性程度差,腫瘤基因檢測BRAF+,或者已經存在肺骨轉移,必須做全切,術後進行碘131清甲或清灶(我們認為是碘131治療的絕對指正或剛性需求),口服甲狀腺素的劑量也要大些(醫學術語叫“抑制治療”)。一般來說,甲狀腺癌,對化療(如5氟尿嘧啶,順鉑等)和外放療沒有多大療效,不常規使用。僅無法切除或者切乾淨,才考慮放療,或者靶向藥物治療(但療效也有限,副作用大,價格昂貴)。所以,早期發現,早期規範手術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腫瘤介於1-4cm,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考慮,可以全切或一側切除,新的國際指南也是這樣。腫瘤直徑越大,越是多灶,淋巴結轉移越多,男性,對側存在結節,有甲狀腺癌家族史,越偏向全切。
因為甲狀腺左右兩葉,通過峽部腺體相連,沒有明確分界,易發生腺內轉移,也有多發甲狀腺微小病灶同時發生,淋巴血運豐富,可發生淋巴轉移和血運轉移,所以有時即使“早期”甲狀腺癌完成全切,也有合理性。但是,也由於大部分乳頭狀癌特別是微小乳頭狀癌,低度惡性,即生物學行為惰性,發展緩慢,不容易轉移,可以一側切除加中央區淋巴結清掃(我們編寫的中國指南,術後優甲樂等抑制治療要輕,如TSH在1.0左右,無須不能碘131治療),甚至有人提出觀察。我們限定觀察病例為小於5mm,沒有包膜侵犯,沒有淋巴結轉移,老年女性,定期隨訪監控。到底採用何種手術方式,更準確合理,還會爭論,最後可能需要基因層面分子生物學惡性行為的個體化診斷和治療,即個體化的精準醫學,探索之路還會漫長。
良性結節,一般要大於3-5cm,才考慮手術。單個結節,懷疑腺瘤,或濾泡性腫瘤,或男性,2-2.5cm,可以考慮手術根據穿刺或術中冰凍,甚至術後病理,做部分,腺葉,甚至全切術。多髮結節主張全切,徹底,一勞永逸,但是一定要防止旁腺或神經損傷併發症,我們曾經有病例,每5-10年手術一次,到我們這裡是5次手術。
至於淋巴結清掃的範圍,一般強調常規同側中央區清掃(即氣管前、氣管旁,喉前,相當於“內環”也有專家認為,中央區淋巴結就是原發病灶)。頸側區清掃(沿頸動脈靜脈鞘,IIa區、III區、IV區,相當於“中環”),只有手摸明顯,或超聲或增強CT診斷提示時才做改良性清掃,一般不做預防性清掃。淋巴結轉移厲害時,還需要清掃IIb,V區淋巴結(頸部側後方,相當於“外環”)。有時胸骨後氣管旁淋巴結,即VII區淋巴結也需要清掃。特別注意淋巴結,包括周圍脂肪、結蹄組織的整體徹底清掃,而不是“摘草莓式”切除,因為可能遺留微小的轉移淋巴結。淋巴結轉移,對碘131治療效果差,故手術切除不要遺漏。還有注意防止損傷頸部舌下神經、乳糜淋巴管、血管等重要結構。也有專家認為,淋巴結轉移不影響患者預後和生存率,不要過度清掃淋巴結,導致旁腺損傷,如中央區不明顯,不予清掃,復發淋巴結不大於10mm,不予追加手術清掃,以保護患者生活質量,值得參考。
至於採用胸乳途徑腔鏡或者頸部小切口腔鏡輔助,甚至經口手術,只要醫生經驗豐富、腫瘤不要太晚,病人強烈願意頸部無疤或者小疤,都是可以考慮,手術的原則和範圍,和常規開放手術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