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扶正法調治風溼病的理論淵源
祖國醫學中雖無風溼病這一名稱,但關節痠痛則以“痺證”統論之;如以肌肉痿軟無力為主者則歸為“痿證”辨治。就痺痿之病因來看,歷代醫家往往將痺證之因歸為邪自外入,與風寒溼三邪密切相關;而痿證則偏重自內而生,與脾虛內生溼熱有關。如《素問?痺論》說:“所謂痺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溼之氣也。”“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而在《素問?痿論》中則提出“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因於溼,首如裹,溼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馳長,軟短為拘,馳長為痿”。後世醫家在風寒溼三痺之外,又認識到暑熱溼熱也可致痺而增“熱痺”之名,對痿證則在脾虛之外,還認識到肝、腎不足也可致痿。但治痺重於祛邪,治痿重於補內的認識仍佔據主要地位。
但也有醫家認識到痺證的發生與體虛感邪有關。如《靈樞?五變》中就提出“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痺”。至《金匱要略方論》中針對血痺之病也提出以補虛緩急通陽之黃芪桂枝五物湯治之。其他如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卷一?風溼痺身體手足不隨候》中說:“人腠理虛者,則由風溼氣傷之,搏於氣血,血氣不行則不宣,真邪相擊,在於肌肉之間,故其肌膚盡痛。”《風溼痺候》中亦稱:“由血氣虛,則受風溼,而成此病。”至明代李中梓在《醫宗必讀?痺》中更進一步提出了扶正祛邪相結合治療痺證的原則:“治外者,散邪為急;治藏者,養正為先。治行痺者,散風為主,禦寒利溼仍不可廢,大抵參以補血之劑,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治痛痺者,散寒為主,疏風燥溼仍不可缺,大抵參以補火之劑,非大辛大溫,不能釋其凝寒之害也;治著痺者,利溼為主,祛風散寒亦不可缺,大抵參以補脾補氣之劑,蓋土強可以勝溼,而氣足自無頑麻也。”
在風溼病的長期臨床診治中我們發現,風溼病患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而發病,患病後體質多較虛弱,即使在風溼病急性活動時期,也往往存在著正氣虛的一面,本著“正之不存,邪將焉去”的邪正觀,認為“正氣虛是內因,是痺病發生的先決條件。正氣虛,風寒溼熱之邪得以乘虛入侵而致病,正氣虛則內侵之邪無力祛除而致疾病纏綿難愈”,因此,風溼之治,更重扶正。而扶正之時,應瞭解正氣之所生方知扶正之法。根據病人體質,或考慮病變之因,或防病於未然,只要辨清根本,抓住病機與主症,確立恰當的治療方法,都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但是,扶正法也需辨證論治。徐靈胎曾雲:“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則效,治彼則不效,且不惟不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則此病同而人異也,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多殊,或身體有強弱,或質性有陰陽,生長有南北,性情有剛柔,筋骨有堅脆,肢體有勞逸,年齡有老少,奉養有高粱藜藿之殊,心情有憂勞和樂之別,更加天時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淺之各異,一概施治則病情雖中,而於人之體質迥乎相反,則利害亦相反矣。”因此,臨床運用扶正法時,需注意辨證論治,針對患者病情和體質,兼顧其氣血陰陽。血虛當補血,同時應輔以補氣之品,以助生化,也可防止補血藥的凝滯;氣虛當補氣,同時也應輔以補血之品,使氣有所附,並可防止氣獨旺而生熱化火之虞,以便氣血調和。陽虛宜補陽,同時輔以補陰之藥,因為陽根於陰,使陽有所依附,並可藉陰藥的滋潤以制陽藥的溫燥;陰虛宜補陰,也要適當輔以補陽之品,是以陰根於陽,使陰有所化,並可藉陽藥的溫運以制陰藥的凝滯,達到滋而不膩的目的。
二、扶正法與免疫調節
現代風溼病涉及皮膚、肌肉、關節等100餘種疾病,雖病因未明,但其發病機制的根本在於體內免疫功能的紊亂所致,這一觀點已成風溼界的共識,尤其是細胞免疫功能缺陷、體液免疫功能過亢導致針對自身結締組織的免疫反應時有發生,而造成風溼病的病情遷延難愈。因此現代醫學已明確將風溼病劃入自身免疫病範疇,治療也多從免疫抑制、免疫調節入手。
現代醫學認為,免疫系統排斥異已物質是通過免疫反應進行的。對機體有利的正常的免疫反應,能維持機體內在環境的相對穩定性,提高抗病能力,抵禦病原體的侵襲,發揮機體的免疫監視作用,防止機體細胞突變和已突變的細胞增生或轉移。從中醫角度看,只有在正氣充實而且陰陽協調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完成這種反應。如果正氣虛衰或機體陰陽失衡,即機體免疫穩定功能失調,生理機能紊亂,就可能出現異常的免疫反應,出現過高或過低反應。過高反應(也稱免疫亢進),可表現為過敏反應或各類自身免疫性疾病;過低反應(也稱免疫低下或免疫缺陷),表現對病原感染沒有防禦力和抵抗力,容易發生反覆感染,慢性遷延,且對自身抗原失去免疫監視作用,易發生惡性腫瘤或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可見,異常免疫反應才能引起疾病。過低的免疫反應,往往是由於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所致,中醫的扶正法治則對此有特殊意義;過高的免疫反應,多由於機體在抗原刺激下,免疫功能失調引起,則需要抑制這種反應,中醫瀉實祛邪治則,對抑制這種反應有一定作用。但免疫功能失調,有時也可表現為虛實夾雜的證型,又往往需要扶正祛邪並用,或主要以扶正為主,從而達到抑制這種過高反應的目的。而風溼病的現代研究證實,其發病是在細胞免疫監控失常前提下體液免疫過亢的一種異常免疫反應性疾病,所以應當選擇扶正為主,兼顧祛邪的治療原則。
從現代免疫的概念來看,無非是識別“非已”,排斥“非已”,保存自己的意思。這與中醫學所說的“正氣”的作用基本一致。現代醫學認為免疫系統有防禦、自穩,監視三大功能。防禦功能,就是抵抗各種微生物感染,即正氣防禦外邪的作用;自穩功能,就是維持自身功能穩定,清除針對自身正常組織的自身抗體,排除外源性因素干擾,穩定內環境,維持免疫平衡;監視功能,是防止機體細胞突變成“異己分子”,一旦發現有突變的“異己分子”,就通過免疫排斥反應清除這些突變細胞以免發生腫瘤。而中醫認為正氣通過調節機體內在陰陽平衡,充實腠理皮膚,維持臟腑經絡氣血的正常功能,使外邪無隙可乘,內邪無處可生,發揮機體御邪功能;同時,正氣還可協調臟腑經絡氣血,依據陰陽相生相剋,氣血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原則,使臟腑和調,經絡暢達,氣血流通,不致形成虛證及內生痰積血瘀,從而發揮機體自穩及監視功能。由此可見,中醫的正氣具有免疫的正常功能,從免疫學角度看,一切外來的病原微生物等異己分子和因種種原因改變了性質的機體的組織細胞 (即蛻化變質分子),這些凡能刺激機體產生免疫自身排斥反應的“非己”物質,都可稱為“邪氣”。因此,似可這樣認為,免疫反應就是“正邪相爭”。免疫系統功能正常,免疫反應就起防止疾病的作用,免疫系統功能異常,免疫反應就會出現過高或過低的反應。這種免疫反應,又叫變態反應,會引起機體發生病理改變而形成免疫性疾病。正邪相爭,正氣戰勝邪氣就不致為病,正不勝邪,或邪正劇爭,都可發生疾病。
上述“正氣”與免疫功能,“正邪相爭”與免疫反應,都說明中醫學有關理論與現代免疫學的觀點很相近。由於歷史條件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因而表述也不同,但其實質是基本一致的。中醫學中的衛氣、元氣、血氣、肺、脾、腎等臟腑之氣,均屬正氣的範疇。所謂“扶正”就包括了益衛氣,補元氣,養血氣,以及益肺、健脾、補腎等具體治則。臨床實踐和實驗證明,扶正方藥多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機體免疫狀態,調節免疫功能的相對穩定性的作用。而免疫反應,即中醫稱的正邪相爭的過程。邪氣是指凡能破壞免疫平衡,干擾免疫自穩功能的因素。這些因素在中醫看來主要是六淫、厲氣、瘀血、痰濁等病邪。因此,所謂“祛邪”就包括了祛散風邪,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滌痰化濁等具體治則。臨床實踐和動物實驗也證明祛邪的方藥有抑制免疫反應和調節免疫平衡的作用。
三、扶正時仍應以辨證論治為基礎,詳析各病之病機
在臨床運用扶正法調治風溼病時,仍須以辨證論治為前提,結合不同風溼病的發病,自身演變規律等特點,總結出不同風溼病各有其較為突出的臟腑虛,進行針對病機的辨證施治。現舉例說明如下: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以關節局部腫、痛、僵甚至畸變,乃至全身多關節廢用為特徵,但同時多見怕冷畏寒,面色s白、神疲氣短,倦怠乏力、納呆便溏,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等症。《濟生方》說:“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溼氣而成痺也。”因此,類風關是一個本虛標實之病,本虛主要為衛氣虧虛及肝脾腎不足,正氣虛則無力御邪,以致病邪長驅直入,肝腎虧虛則筋骨失養,而病邪易侵虧虛之所,脾虛生化乏源,氣血精氣不足,進一步可導致肝腎失養,且脾氣虛則運化失司,而內溼自生。標實則為外感之風寒溼熱之邪及後期之痰溼瘀血交阻,根據類風關以關節腫脹僵硬、固定不移為特徵,類風關之發病尤與患者脾氣虧虛,陽氣不足更加有關,在此基礎上,可合併溼熱或寒溼之邪而發病,後期則往往挾痰溼或瘀血。
多肌炎、皮肌炎患者以肌肉疼痛為主症或伴見發熱、咳嗽、氣急、心悸,或見皮疹、關節疼痛,病情多變,且易於反覆。本病應屬“肌痺”範疇,發病關鍵乃由脾氣先虛,脾虛不能化溼,溼邪蘊久化熱成毒,毒熱蘊結於肌膚、關節甚或深入內臟所致。
乾燥綜合徵主要有口、眼乾燥、關節疼痛等表現,其病機為陰虛燥毒,其病本當責之肝腎。其發病為先天稟賦不足,或素體肝腎陰虛,加之後天經產乳育之苦,以至津傷血耗而成陰虛血弱之體。腎陰虧虛,肝木失於涵養,雙目乾澀,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反灼肺金,肺失腎陰滋潤,則鼻咽乾燥,或伴乾咳痰粘。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依賴於先天的支持,腎陰不足,脾胃失養,無法化生水谷精微,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津枯胃燥,而見口舌乾燥、吞嚥食物亦隨之困難。因此肝胃陰虛為本,燥毒為標是本病之病機特點。
強直性脊柱炎以腰脊疼痛,兩胯活動受限,嚴重者脊柱彎曲變形,甚至強直僵硬;或背部痠痛、肌肉有僵硬沉重感,陰雨天及勞累後加劇為臨床表現。該病是由於先天腎陽虛衰,督脈失溫,外感寒邪,內寒與外寒相合,寒性凝滯,凝痰成瘀所致。
四、扶正的重要內容還包括保護後天脾胃
風溼病中重視扶正原則還體現在治療過程中始終注意顧護胃氣。慢性風溼性疾病的治療一般需持續服藥,且時間較長,有時長達幾年、十幾年,而所用祛風通絡、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藥大多有損脾胃,用之不當,極易敗壞脾胃,影響治療。所以時時顧護胃氣就成為風溼病治療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之一。在治療風溼病患者時,必察其脾胃之強弱、胃氣之盛衰。如患者有胃脘脹滿疼痛、納呆便溏、苔膩等脾失健運、脾胃虛弱等症狀,則先予調理脾胃,或在祛風通絡、清熱解毒方中加入健脾益氣、和胃之品,以使脾運健旺。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的樞紐。《素問?玉機真藏論》說脾為“中央土,以灌四傍”。脾胃健旺,氣血旺盛,氣化正常,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得所養。脾胃虛損,氣血匱乏,氣化不利則血脈經絡枯涸,臟腑組織俱受其害。脾胃失常,貽害四旁。故在選方用藥時,我們從藥味選擇到藥物炮製都仔細推敲,力求用藥精當,避免礙胃傷脾,治療時不論補虛還是祛邪,皆當以護胃為先。
總之,現代醫學已在免疫調治風溼病上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研究,而我們的著眼點在於運用中醫扶正祛邪的基本治則,從調整人體內在正氣,外避各種致病誘因之邪氣出發,進行扶正法為主的中醫藥調治,使人體的免疫系統自動地調節到正常有序的狀態,從而控制疾病的活動,相信可以使更多的風溼病人的病情趨於穩定,並最終達到臨床治癒的目的。
扶正法為主調治風溼病
發布於 2023-02-01 03:02
扶正法為主調治風溼病相關文章
陳湘君教授為首批上海市名中醫,全國第三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班導師,長期從事風溼病的中醫診治及教學、科研工作,學驗俱豐。筆者跟師十餘載,對陳師診治風溼病經驗略窺管徑,現就其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經驗作一簡單歸納整理如下,以饗同道。1、對痛風性關節炎病因病機的認識-脾虛為本,溼熱瘀毒為標痛風屬祖國醫學“痺證”、“歷節”範疇。目前中醫對本病的認識大多歸為溼熱毒邪為患,強調邪氣而忽視正虛,其發病
發布於 2023-02-01 02:37
0評論
現就其治療強直性脊柱炎(以下簡稱AS)的經驗作一簡單歸納整理如下,以饗同道。1、對強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機的認識-腎虛督寒、痰瘀阻絡強直性脊柱炎是以中軸關節慢性炎症為主、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疾病。其發病幾乎全部累及骶髂關節,且常發生椎間盤纖維環及其附近韌帶鈣化和骨性強直。至今本病尚缺乏滿意治療,現代醫學常採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糖皮質激素及慢作用藥如柳氮磺胺吡啶、甲氨喋呤、硫唑嘌呤等,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關節
發布於 2023-02-01 02:42
0評論
[藥品名稱]:扶正消症膠囊漢語拼音:FuzhengXiaozhengJiaonang[成份]:黃連、菟絲子、人參、半枝蓮、三七、發酵蟲草菌粉(CS-4)、千金子。[性狀]:本品為膠囊劑,內容物為棕褐色粉末;味苦。[功能主治]:扶正固本,解毒消症。用於腫瘤放、化療後的白細胞減少。[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4次。[規格]:每粒裝0.45g,每瓶裝100粒扶正消症膠囊在服用時,飯前半小時用溫開
發布於 2022-12-05 16:41
0評論
肝癌的特點是難以徹底治癒,容易復發,即使是所謂的“小肝癌”,複發率也很高,所以,雖然目前外科手術、介入、射頻等多種治療方法均有效,但是很難達到徹底治癒和控制復發,配合正確的中醫治療,可以達到提高治癒率,減少復發的目的。請注意,一定是正確的中醫治療,而不是用了中藥就是中醫治療,如果不正確的使用中藥,很有可能適得其反。肝癌為甚麼很難治癒,並且容易復發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肝功能的問題,肝癌絕大多數是
發布於 2022-12-08 13:02
0評論
人的免疫系統在機體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它起到保護人體,防止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引起的機會性感染。當今世界醫學專家一直致力於免疫科學的研究,力圖尋找免疫功能增強劑,來改善生物效應,以加強、調整和保護人的免疫功能。可以推斷:隨著免疫科學的日益發展,將為各種疾病患者提高生活質量升起新的生存希望。
中醫中藥在調理患者機體狀況,調動內在抗病能力方面具有獨到之處。中外學者認為,錯綜複雜的免疫機制論
發布於 2023-10-18 01:58
0評論
貞芪扶正顆粒主要是由黃芪、女貞子等成分研製而成的純中藥製劑,諸藥合成,能有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保護骨髓和腎上腺皮質功能;用於各種疾病引起的虛損;配合手術、放射線、化學治療,促進正常功能的恢復。貞芪扶正顆粒是中成藥,具有很高的安全性,目前並沒有發現貞芪扶正顆粒有甚麼明顯的副作用。
藥理研究證實,貞芪扶正顆粒方黃芪功能益氣健脾,為補氣之要藥。女貞子功能滋陰補腎,為養陰之珍品,兩藥配伍,共奏氣陰雙補之效
發布於 2023-10-18 02:04
0評論
(1)鱉1只,雞1只。煮熟食用(適用於肝腎不足者)。
(2)枸杞30克,兔肉250克。共煮湯,調味服食(適用於肝腎不足者)。
(3)當歸、黃芪各30克,生薑60克,羊肉250克。煮熟食用(適用於氣血不足者)。
(4)老母雞1只,木耳30克,紅棗15枚。用水煮熟後調味服食(適用於氣血不足者)。
(5)紅花9克,黑豆90克,紅糖60克。水煎代茶飲(適用於腎虛血瘀者)。
(6)益母草30克,青皮、陳皮
發布於 2023-04-04 11:46
0評論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劉嘉湘教授,現任上海市中醫腫瘤臨床醫學中心主任,第三、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導師,上海市名中醫。他率先提出“扶正”為主治療惡性腫瘤的主張,經過50多年的系統研究,形成了其“扶正治癌”的學術思想。筆者在此記錄1典型病例,以展現其治療思路。病例柳某,女,68歲,2013年10月28日初診。患者以“反覆腰痛3年餘,進行性加重6月”來診。患者3年前無誘因出
發布於 2023-01-31 08:37
0評論
從事中醫心腦血管疾病工作10餘年來,體會很深的是諸病纏身的老年患者需重視中醫的扶正療法。常見的老年病是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梗塞(或腦出血)、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等等,許多老年患者同時患有以上兩種甚至四、五種疾病,給臨床治療用藥帶來極大的困難和複雜。有道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因人適時加用中醫扶正藥物可以增強老年患者的正氣即抗病能力。臨證經驗發現,老年患者的體質特點“多虛多瘀”,其
發布於 2023-03-10 23:16
0評論
取本品約15g(無糖型5g),精密稱定,加水20ml溶解,置分液漏斗中,用石油醚提取4次(20、15、15、15ml),水層用正丁醇提取4次(25、20、20、20ml),合併提取液,用無水硫酸鈉脫水後,減壓除去正丁醇,殘渣加甲醇溶解並定容至2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黃芪甲甙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與對照品溶液各5μ
發布於 2023-10-18 02:24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