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湘君教授為首批上海市名中醫,全國第三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班導師,長期從事風溼病的中醫診治及教學、科研工作,學驗俱豐。筆者跟師十餘載,對陳師診治風溼病經驗略窺管徑,現就其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經驗作一簡單歸納整理如下,以饗同道。
1、對痛風性關節炎病因病機的認識-脾虛為本,溼熱瘀毒為標
痛風屬祖國醫學“痺證”、“歷節”範疇。目前中醫對本病的認識大多歸為溼熱毒邪為患,強調邪氣而忽視正虛,其發病也多認為是外感溼熱毒邪,或恣食肥甘厚味,酒醴乳酪,蘊化溼熱,留滯筋脈肌肉關節所致,治療上常以祛風散寒除溼或清熱解毒之法治療,雖可圖一時之功,但長期療效不甚理想。
陳師認為痛風雖屬痺證之“溼熱痺”範疇,但又與一般的溼熱痺證不同,一般痺證往往是在正虛衛外不固的基礎上感受風寒溼熱病邪,以致經絡關節閉阻不通則痛。但痛風的發病,似與外感之說關係不大,而飲食不節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誘因,很多病人往往貪圖一時口欲,或恣飲瓊漿或恣食肥甘,以致迅即出現關節紅腫熱痛的病症,且每次發作與飲食不節密切相關。祖國醫學認為脾為後天之本,主四肢關節肌肉,司運化之職,脾胃健運則水谷俱化為精微氣血,輸布濡養臟腑器官。若脾胃素虛或嗜食醇酒肥甘損傷脾胃,則運化失健,溼濁之邪自內而生,留而不去蓄久化熱,熱盛化毒,流注於關節經絡,氣血閉阻不通而發病。可見本病雖急性發作期多見關節劇痛,皮色鮮紅腫脹灼熱甚至伴發熱口渴等溼熱毒邪壅盛之象,但究其致病之因,仍應歸於脾虛之本。從治病求本出發,在清熱利溼,解毒洩濁的同時健運脾胃乃標本兼顧之治。此外,從經絡循行來看,痛風好發於足第一蹠趾關節,恰為足太陰脾經所循,脾健則經絡運行暢通,溼濁之邪難以留滯。脾虛則經氣不利,邪濁易於留滯而發病。這也從經絡學說方面進一步論證了健脾在本病治療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在長期臨床觀察中陳師也發現,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在表現出病變關節紅腫熱痛、口苦脘悶、舌苔黃膩等溼熱徵象同時,往往存在著胃納不佳,神疲乏力,精神不振,舌淡脈細等脾虛症候,從而進一步提示本病以脾虛為本,溼熱毒邪為標之病機本質。因此陳師認為本病發作期須在化溼解毒的同時,配以益氣健脾之法以標本兼顧;而在緩解期,根據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則著重健脾為主,化溼為輔,從而更能突出中醫辨證論治、治病求本的特色。古人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幹”,脾運健旺,溼熱濁邪無可踞之地,則痛風之證不易復發。有些患者以往稍有飲食不節,即可導致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發作,但在經過一段時間中藥調治後,即使飲食稍有放縱,血尿酸明顯升高,也未見明顯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發作,可見平時健脾之重要性,也進一步驗證了雖溼濁之邪時有短時留滯,若脾運健旺則邪濁未及化熱即可化除,不至釀生重疾。
2、扶正法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具體運用:
⑴急性期標本兼顧,健脾化溼,清熱活血:
急性期痛風發作以突發下肢關節紅腫灼痛,痛不可忍,狀如針刺,晝輕夜重,活動痛增為主症,部分患者兼有惡寒發熱,頭痛身痛,口乾便結,舌紅苔膩、脈洪大或弦數等症狀。辨證多屬溼熱毒邪下注關節,停於局部,耗氣傷津,陳師主張治療時勿忘求本,在清熱利溼,解毒洩濁的同時健其脾而固其本。常用方以土茯苓、萆Z為君藥,洩濁解毒;臣以白朮、黃芪健脾化溼,佐以知柏、制大黃、山慈菇、忍冬藤清化溼熱,更進洩濁解毒之功,輔以生山查、萊菔子消積導滯,紅花活血通絡以利氣血順暢脈絡通利共奏消腫止痛之功。陳師對洩濁解毒藥的選擇,特別推崇萆Z、土茯苓二味,每方必用,是其經驗獨到之處。土茯苓甘淡性平,主入脾胃兩經,可助升清降濁,有解毒利溼、舒經通絡之功,使邪去正安,同時通經絡,止痺痛,標本兼顧。土茯苓得黃芪扶助正氣,山慈菇、忍冬藤清熱解毒,其效尤著。《本草正義》言:“利溼去熱,能入絡,搜剔溼熱之蘊毒”。萆Z苦甘性平,主入腎、膀胱二經,有利分清泌濁。兩藥皆有除溼、解毒、利關節之功,古人常用治梅毒、淋濁、腳氣、疔瘡癰腫、筋骨攣痛諸疾,而痛風一病既緣濁毒瘀滯為患,用之一以降洩濁毒,一以通利關節,甚為合拍,不但能降低血尿酸水平,又可解除骨節腫痛。
⑵緩解期健脾為要,防治溼濁
緩解期患者病情可輕可重,輕者飲食一如常人也無關節痺痛,稍重者則時有關節隱痛紅腫,或腫脹持久不退,飲食稍有不慎則痛風急作,如病情進一步發展,溼濁毒邪積聚不去,流注下焦,影響膀胱氣化,氣化不行,水道失調,脾虛及腎,則可見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甚則轉為癃閉關格,危及生命。故陳師認為對痛風緩解期的治療切不可掉以輕心,須防患於未然,著重健脾益氣,配合利溼洩濁、活血化瘀,方能起到長治久安之效。常用方則改以生白朮、生黃芪、茯苓、生米仁健脾益氣化溼為主,同時以淮牛膝補益肝腎;生山查、萊菔子化痰消積導滯;土茯苓、山慈菇、野木瓜廓清餘邪;佐加雞血藤、川芎活血通絡,以防久病必瘀、久病入絡。
總之,對痛風的治療,陳師認為痛風診斷一旦明確,治療便應恪守健脾化溼解毒這一大法。在此基礎上,審證權變,加減用藥,多可獲得濁瘀逐漸洩化,血尿酸穩定下降的佳效,進而達到使內在臟腑升清泌濁功能恢復正常之目的。如果大法不知守恆,方藥朝夕更改,或調治時輟時續,稍效即失耐心,則佳效往往難期,病情每每波動,甚則前功盡棄,病反加重。
⑶病前病後均須重視飲食調攝
如前所述,痛風一病的發生發展均與飲食不慎密切相關,西醫已明確此為嘌呤代謝失常之疾病,故對病人倡議低嘌呤飲食。而陳師除參照現代醫學的研究限制高嘌呤飲食外,更從祖國醫學的病機出發,建議病人多食健脾利溼之米仁、山藥、茯苓、扁豆等健康食品,同時遠離油炙煎炸等火熱之性的食品,以及肥厚甜膩等易生痰溼之品,以免火炙之品傷津耗液,釀生痰熱溼毒,或甜膩之品釀生溼濁,溼濁痰熱久羈,阻滯經絡則成痛風之病。因此陳師認為痛風之人,無論發病與否,注意飲食控制均是一個不可忽略的環節。而通過健脾益氣、利水滲溼使脾運健旺則是飲食可適當放開的唯一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