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人類衛生問題最大的挑戰是改善生存質量,健康將成為人們享受生活最重要的前提。脊椎被稱為“人體的第二生命線”。醫學研究表明,人的壽命應該在120歲以上,而脊椎問題會讓人的壽命縮短1/3。有資料顯示,許多人在三四十歲甚至二三十歲就開始出現了頭暈目眩、手臂麻木、脖子僵硬、等症狀,造成這些症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脊椎出現了問題。因此,脊椎病已成為人類健康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脊椎病的表現形式多樣,其中以頸椎病最為常見。據統計,我國近年來頸椎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隨不同年齡段的增長,其發病率成倍增加。調查顯示,全國大約有7%―10%的人患上了頸椎病,有學者在2000名樣本的調查中,發病率竟達12%。50―60歲頸椎病患病率成倍增加,約20%―30%,60―70歲年齡段可達50%;更不容忽視的是,頸椎病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2002年“我國青少年頸椎發展現狀報告”顯示我國80%以上的青少年,頸椎處於亞健康狀態。天津市某醫院對2000名頸椎病患者作了調查,結果發現青少年患者竟佔12%,且其中的87%伴有腦血管痙攣。在這批青少年患者中,年齡最小的只有9歲,還有一個孩子12歲就出現了頸部骨質增生,多數患者的年齡則集中在12-13歲和16-18歲這兩個年齡段。
異常頸椎X-ray(生理弧度變直)
一、影響青少年頸椎健康的主要因素
1、慢性勞損
慢性勞損是影響青少年頸椎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青少年處於身體發育的關鍵階段,許多不良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如由於學業緊張,長時間伏案讀書寫字;長時間的玩遊戲、上網;在床上看電視、晚上睡覺枕頭過高等。這些因素都可以使頸部肌肉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導致頸部肌肉和韌帶組織超負荷引起勞損。
2、急性損傷
急性損傷史影響青少年頸椎健康的另一因素。青少年大都喜歡運動,在各種體育運動中青少年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知識。在參加文娛體育活動中,突然轉頸或外界暴力損傷都會倒是頸椎不穩,組織損傷而產生不同程度的頸部疼痛,而且很多青少年受傷後不重視,繼續進行劇烈活動或不協調的頸部運動,不及時或進行不正規的頸部推拿旋轉動作而加重病情。
3、環境風寒溼刺激
寒冷和潮溼等外界因素是頸椎間盤退變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夏季睡覺時貪涼,頸背部長時間吹空調或電風扇,久而久之這些風寒溼刺激可引起頸部肌肉血液循環減慢,炎症因子滲出,誘發局部無菌性炎症,從而出現頸部疼痛僵硬、肩部沉重等異常感覺,誘發頸椎病的產生。
4、咽喉部感染
咽喉與頸椎相鄰,兩者之間的淋巴循環關係密切,咽喉一旦發炎,細菌、病毒等致病物質,可以沿著淋巴通道傳播到頸部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使這些組織痙攣、收縮、變性,造成肌張力下降。青少年韌帶、關節、骨骼發育尚不完善,咽喉發炎時,會引起局部血管充血、水腫,造成頸椎附近的韌帶鬆弛,容易使第一、二節頸椎脫位或半脫位。表現為頸部活動受限,出現特殊的斜頸畸形,即頭向一側傾斜,並輕度彎曲,其姿勢就像一個人在認真地傾聽別人說話,產生頸椎病。
5、心理因素
由於頸椎病病程較長,容易復發,病情時輕時重,會引起青少年出現緊張、焦慮、恐懼等情緒。臨床發現,情緒不好會使得頸椎病加重,而病情加重或者復發又會使得情緒更加不好,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有研究顯示,長期壓抑感情、多愁善感不僅易導致青少年神經衰弱,而且還會影響骨關節、肌肉等組織器官的休息,而青少年由於學業壓力及身體心理發育的特殊階段很容易出現這些情況,因此心理因素成為誘發和加重青少年頸椎疾病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青少年頸椎受損的常見徵兆
青少年一旦患上了頸椎病,便會感到肩頸痠痛、有牽扯感、頭痛、眩暈,上肢作麻,嚴重的還會聽到局部骨摩擦音,這都將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學習和身體發育。青少年頸椎受損後常見徵兆有以下幾點:
1、疼痛:疼痛是最常見、最容易被察覺到的臨床表現,包括單純頸部疼痛,枕部、腦後部或肩部疼痛,頭頸部活動時疼痛加劇;放散痛,頸肩痛伴一側或雙側上肢的放散痛等。
2、麻木:開始為輕微麻木,手指、手背的皮膚有輕微的螞蟻爬行的感覺,隨著病情的不斷加重,可出現皮膚感覺的遲鈍。
3、肌肉痙攣:最初表現為早晨起來感覺頸部不適,以疼痛為主;嚴重時,頸部、肩部、背部肌肉緊張,發生痙攣,使頸部維持在一個姿勢不敢活動。
4、頭痛、頭暈:也是常見症狀,多表現為額部、頂部、枕部的疼痛,大多沒有特異性。逐漸加重時可能會有運動障礙、肌肉萎縮。
三、正確認識我們的頸椎
瞭解頸椎解剖結構特點對於我們更好的理解頸椎病的發生有著很重要的意義。那麼到底頸椎解剖結構有哪些特點呢?這裡我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些頸椎解剖結構的知識。
首先向大家介紹頸椎椎體的解剖結構特點:人體的頸椎一共有7 塊椎體,除第一和第二頸椎因形狀特殊屬特殊頸椎外,其餘5個頸椎形態基本相似,稱為普通頸椎。普通頸椎的每節椎骨均由椎體、椎弓和突起三部分組成。
椎體:自第二頸椎至第六頸椎椎體逐漸增大,椎體的橫徑約為矢狀徑的2 倍,上面略小於下面.後緣略高於前緣。在乾燥骨上矢狀徑平均為1 6mm ,橫徑24 mm,男略大於女。椎體上面在橫徑上凹陷。在矢徑上凸隆;椎體下面在橫徑上凸隆而在矢徑上凹陷。椎體上面的前緣呈斜坡狀,下面前緣有蜻狀突起,覆蓋於其下一推體上緣的斜坡上,上下椎體重疊呈馬鞍狀,故以椎體前方所見的椎間隙低於椎體中部椎間隙。椎體前面呈弧形隆起,其上、下緣有前縱韌帶附著。後面扁平,有滋養血管出入孔.後縱韌帶附著於此。椎體上面的側方有嵴樣隆起,稱為鉤突,與上位椎體下面側方相應斜坡的鈍面形成鉤椎關節,又名luschka關節。該關節屬於滑膜關節,表層有軟骨覆蓋,周圍有關節囊包繞.參與頸椎活動並限制椎體向側方移動.可增加椎體間的穩定性;隨年齡的增長而出現退行性改變.可壓迫血管、神經引起相應的臨床症狀
椎弓:從椎體側後方發出,呈弓狀。由兩側推弓根和一對椎板組成。椎弓根短而細,與椎體後外緣呈45°角相連接,上、下緣各有一較狹窄的凹陷,稱為頸椎椎骨上切跡和下切跡。相鄰兩個椎骨上、下切跡圈成椎間孔,其間有脊神經和伴行血管通過。椎板是椎弓根向後延伸的部分,呈板狀,窄長而薄,在椎體後緣與兩側椎弓根合龍構成椎管。上位椎板向下緣向後翹起,有覆蓋下位椎板的趨勢,其前面有黃韌帶附著,並向下延伸止於下位椎板的上緣.當其肥厚或鬆弛時,可突向椎管壓迫脊髓,尤其在頸椎後伸時更為明顯。
椎間盤:椎間盤分為中央部的髓核,富於彈性的膠狀物質;周圍部的纖維環,由多層纖維軟骨環按同心圓排列。頸腰部纖維環前厚後薄,髓核易向後外側脫出,突入椎管或椎間孔,壓迫脊髓或脊神經。
椎間盤是位於人體脊柱兩椎體之間,由軟骨板、纖維環、髓核組成的一個密封體。上下有軟骨板,是透明軟骨覆蓋於椎體上,下面骺環中間的骨面。上下的軟骨板與纖維環一起將髓核密封起來。纖維環由膠原纖維束的纖維軟骨構成,位於髓核的四周。
纖維環的纖維束相互斜行交叉重疊,使纖維環成為堅實的組織,能承受較大的彎曲和扭轉負荷。纖維環的前側及兩側較厚,而後側較薄。纖維環的前部有強大的前縱韌帶,後側的後縱韌帶較窄、較薄。因此,髓核容易向後方突出,壓迫神經根或脊髓,據悉,使用純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可以強化並鞏固纖維環。
髓核是一種彈性膠狀物質,為纖維環和軟骨板所包繞。髓核中含有粘多糖蛋白複合體、硫痠軟骨素和大量水分,出生時含水量高達90% ,成年後約為80%。青春期後人體各種組織即出現退行性變,其中椎間盤的變化發生較早,主要變化是髓核脫水,脫水後椎間盤失去其正常的彈性和張力,在此基礎上由於長時間勞損、較重的外傷或多次反覆的不明顯損傷,造成纖維環軟弱或破裂,髓核即由該處突出,壓迫神經根而產生神經根受損傷徵象。
頸椎的特殊解剖結構:
①寰椎:呈不規則形,由一對側塊、一對橫突和前、後兩弓組成,上連顱骨,下與樞椎構成關節。前、後弓均較細,特別是與側塊響亮處,易受暴力而導致該處骨折與脫位;
②樞椎:是因椎體上方有一段稱之為“齒突”的柱狀突起,且齒突具有樞的作用和獲名。齒突在發育時較易出現缺如。齒突根部較細,在外傷時易骨折而導致高位截癱,可危及生命;
③鉤突:椎體上面周緣的兩側偏後方的脊狀突起,稱為鉤突。鉤突多呈橢圓形,前方為斜方肌,外側為橫突孔,後外側參與構成椎間孔前臂,內側為椎間盤,其附近均為頸部重要的血管和神經,因此鉤突結構在頸椎中具有重要的解剖意義;
④鉤椎關節:鉤突與相鄰的上一椎體下緣側方的斜坡隊合,構成鉤椎關節,左右各一,為頸椎特有的關節。此關節能防止椎間盤向側後方突出。由於該關節位於椎間邊緣部,在頸椎做旋轉等運動時,局部的活動度較大,兩側的鉤狀突起呈傾斜面,局部椎間隙較窄,頸椎活動所產生的壓力和剪力常集中於此,因此可較早出現退行性變。在椎間盤退行性變時,此骨突遭受撞擊並形變為硬化的骨刺,增生的骨刺則可能壓迫位於其後方椎間孔內的神經根,或影響位於其側方的椎動脈血液循環,從而產生上肢疼痛,麻木或眩暈的症狀;
⑤橫突孔:頸椎的橫突有前後兩個結節,彼此相圍構成橫突孔,該結構為頸椎所特有。除第七頸椎橫突孔較小外,其餘均有椎動脈通過。頸部活動時,特別是頸椎不穩定時,橫突孔內部結構易受到牽拉和擠壓。當頸椎發生骨質增生等病變時,可導致椎動脈血流力學方面的改變,影響大腦血液供應,產生眩暈,噁心等頸椎病的症狀。
從以上頸椎解剖結構特點我們不難看出,雖然頸椎在脊柱椎骨中體積最小,但其結構較為複雜,容易在頻繁的活動中引起勞損及外傷,從而導致頸椎病等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