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惡性程度最高的消化道腫瘤,近年來發病率遞增。我們團隊對最近10年內(2001~2009年)上海市居民(上海市31家醫院)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胰腺癌發病率由9.86%上升至15.23%;但伴隨而來的是病人死亡率居高不下,即使診治手段顯著提高,死亡率仍然接近於發病率(Cancer Lett,2014),與目前整個國際趨勢相當。迄至目前,根治性手術仍是胰腺癌病人獲得長期生存的唯一希望。不過,儘管手術技術的提高,手術範圍的擴大,手術安全性的增加,以及術後放化療聯合等輔助策略的加強,可切除胰腺癌病人的術後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20%左右,約80%的胰腺癌病人儘管接受各種治療也難以活過5年。我們中心(包括復旦大學華山醫院及腫瘤醫院)總結了10年來同一團隊(倪泉興教授領銜)診治後資料完整的800例胰腺癌根治性切除病人,發現10年間病人總生存時間(overall survival)並無顯著延長。單一手術似乎無法根本改善胰腺癌病人生存。正如Blake Cady教授在2007年美國腫瘤外科年會上所言“In the world of surgical oncology, Biology is King Selection is Queen. Technical maneuvers are the Prince and Princess”。充分認識腫瘤(包括胰腺癌)生物學特徵才是真正“攻克”腫瘤壁壘,贏取抗癌戰爭的核心。
劉亮教授近10年來一直從事“腫瘤越治越擴散”方向的研究,先後發現介入化療本身引起腫瘤缺氧,激活癌細胞內β-catenin signaling而增加肺轉移;發現抗血管生成治療藥物Sorafinib下調癌細胞內HTATIP2分子促進腫瘤轉移,還發現常用的化療藥物奧沙利鉑也會導致癌細胞出現上皮-間質轉化,增加惡性潛能。相關發現被國際主流期刊《臨床腫瘤雜誌》(Clin Cancer Res,2010),《癌症科學》(Cancer Sci,2010),胃腸病學(Gastroenterology,2013)發表,並被國內“參考消息”,“文匯報”,"解放日報“等報道。
本項研究歷時2年,劉亮教授課題組與復旦大學數學系和上海交通大學生物統計系合作,系統分析了復旦大學胰腺癌研究所5年來164例根治性胰腺癌病人血清學資料及生物樣本,並與局部進展期(257例)和轉移性(384例)的胰腺癌病人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術前具有“CEA+/CA125+/CA19-9 ≥1000U/ml”血清學特徵的胰腺癌手術病人難以從手術獲益:(1)這部分病人,哪怕接受根治性手術切除並恢復良好(術後2周出院),中位生存期也僅有5.1個月, 1年生存率幾乎為零。(2)這部分手術病人的術後生存時間與因腫瘤晚期,無法接受手術的局部進展期病人相比,並無顯著差別 (P > 0.05)。(3)這部分病人術後半年的腫瘤複發率大於90%,暗示術前體內即存在“隱性轉移病灶(occult metastasis)”。所有結果獲得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10年間227例根治性切除病人資料進一步證實體現其真實性。
最近,這一突破性發現被國際主流的癌症病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全文接收,具有重大的臨床及科研意義。劉亮教授認為:對於“CEA+/CA125+/CA19-9 ≥1000U/ml”特徵的這一部分胰腺癌病人,哪怕腫瘤早期也應首先採用新輔助治療,儘早控制體內存在的“隱性轉移病灶”。另外,單純擴大手術範圍如擴大區域的淋巴清掃,替換人造血管等對這一部分病人無效;對切除困難的病人可採取相對保守的治療策略,不必盲目追求手術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