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家長經常會問自己的孩子是否性格孤僻、不愛說話,擔心孩子是否有病態,需要治療。關於孩子性格孤僻的原因,今天不做探討,因為原因很複雜,可能與家庭、社會以及我國過去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有關。
在精神科臨床上,我們有兩個主要的標準來診斷一種疾病是否是病態的:
一是個體的行為是否明顯偏離常態,包括與大多數同齡人比較,與此人過去的一貫行為比較;而是個體是否感到內心痛苦或嚴重影響社會功能個體的社會功能包括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等各方面。只有當這兩個條件都滿足時,才能診斷為精神疾病,但社會功能標準更為重要。例如,有些兒童具有奇特的個性和超常的智力,他們的行為模式與同齡人明顯不同,但他們的內心並不痛苦,能夠正常學習和交往,所以他們不被認為有精神疾病,歷史上許多天才人物就是如此。
另一方面,我們有時可以看到一些人的行為並不特殊,但他們就是不能去上學或工作,大部分時間都在家裡無所事事,我們稱之為社會功能受損,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雖然沒有做出精神異常的診斷,但父母仍然需要警惕孩子是否有潛在的心理問題。
這個時候,家長可能會問,如果不是病態,那是不是就不用管了?
2013年,國際知名心理健康學術期刊發表了一篇題為《教師對學生社會功能缺陷的評估可能預示著成人精神疾病的發生》的文章,其主要觀點如下:社會功能缺陷是精神疾病的核心組成部分,併發生在精神疾病發病前。這項研究考察了兒童社會功能缺陷與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結果表明,由教師評估的學生的社會功能受損與未來的精神疾病有很大關係,社會功能缺陷也會成為兒童的一種心理壓力。
老師用一個簡單的量表來評估以下五個方面:
1.當其他同學參加有趣的活動時,他/她很少參加;
2.他/她沒有朋友;
3.他/她經常被嘲笑;
4.他/她不積極尋找朋友;
5.他/她似乎總是避免與其他同學接觸。
所以,這項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社會交往能力,那麼他/她在成長過程中的社交能力也會比較差,可能會因此而更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社交能力的缺乏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面部情感表達減少;
2.對社會活動沒有興趣;
3.說話減少;
4.對社會交往沒有興趣;
5.言語反應低;
6.眼神不靈活;
7.沉默寡言;
8.模仿說話;
9.變換話題。
根據以上診斷標準和研究結果,作為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性格孤僻,我認為應該注意兩點:
第一,不要著急,因為性格孤僻不等於心理疾病;
第二,注意孩子的社交問題,想辦法幫助孩子提高生活中的交往能力。
首先,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家庭、學校和孩子本人共同努力,不斷總結經驗和方法,最終才能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