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研究:換用新方案或可改善部分患者療效
GeparTrio試驗兩個口頭報告中比較重要的是von Minckwitz介紹的GeparTrio試驗結果,這是一項關於新輔助化療的臨床研究。在接受2個週期TAC方案新輔助化療的患者中,根據TAC方案的療效採取不同的策略。如果患者獲得CR/PR(有效者),隨機分組再行4個週期或6個週期的TAC方案治療。如果2週期TAC方案後療效為SD(無效者),則隨機分組給予4個週期TAC方案或4個週期NX(長春瑞濱+卡培他濱)。研究的主要目的為比較有效者與無效者的緩解率,次要目的為比較傳統的新輔助化療策略(conventional arm)與療效引導的治療(response-guided arm)的DFS和OS。1390例TAC有效患者被隨機分為TAC×4週期或TAC×6週期;622例無效患者被隨機分為TAC×4週期或NX×4週期。HER2陽性患者均未接受曲妥珠單抗治療。
結果顯示,有效者的pCR顯著高於無效者,但有效者,無論是TAC方案6個週期或8個週期,兩者pCR沒有差異,TAC×8方案的患者DFS顯著延長(HR=0.79,P=0.026),OS有獲益趨勢(HR=0.76,P=0.061);同樣,對於無效的患者,無論繼續TX還是換成NX,pCR均沒有差異,但TAC×2-NX×4與TAC×6相比,患者DFS也顯著延長(HR=0.6,P=0.001),OS差異無顯著性。與接受傳統 TAC×6 週期的患者相比,採用療效引導治療策略的患者(TAC×8或TAC×2-NX×4),DFS(HR=0.71,P<0.001)和OS(HR=0.79,P=0.048)均較長。根據乳腺癌的表型對療效進一步的分析顯示,DFS的獲益主要集中在Luminal A(P=0.003)、Luminal B(HER2陰性,P=0.006;HER2陽性,P=0.04)亞型。而對於HER2陽性(P=1.0)和三陰性(P=0.5)兩個亞型患者,根據療效調整方案並沒有看到DFS的額外獲益。對於這兩個亞型,以及Luminal B(HER2陰性)型,獲得pCR的患者DFS延長。
從研究設計而言,GeparTrio的試驗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方案和週期數的選擇,研究終點的設定等,但研究的結果還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首先對於新輔助化療,多數學者認為如果對一個化療方案無效,對其他的治療方案很可能也無效,但GeparTrio試驗顯示雖然換用新的方案後有效率並未增加,但能帶來DFS甚至是OS的獲益。其次對於不同乳腺癌亞型接受新輔助化療的療效,既往以pCR作為判斷指標,Luminal B、HER2陽性、三陰性(或basal-like)這幾個亞型獲得pCR幾率更高,而Luminal A型,因為獲得pCR的幾率低,很難從新輔助化療中獲益。而GeparTrio試驗卻提示,Luminal A型患者,如果根據療效調整方案,能帶來DFS的延長。化療達到pCR與否對Luminal A型患者的生存沒有影響。pCR對Luminal A型患者而言,並不是一個判斷是否能從新輔助化療中獲益的好的預測指標。這一點可能是GeparTrio這個臨床研究給予我們最重要的啟示,對於新輔助化療,pCR不是一個“one size fits all”的指標,也不應成為判斷預後的唯一標準。當然,這個結果只能提示Luminal A型患者,根據療效調整方案比不調整更好,尚不能說明Luminal A型患者,如果根據療效調整新輔助化療方案對這類患者是最佳治療選擇,優於新輔助內分泌治療或術後輔助化療。並且選擇2個週期TAC方案後隨機而不是4個週期TAC方案後隨機對最後試驗的結果是否有影響尚未可知。
GAIN研究中期結果另一項是由德國Mobus報告的GAIN研究的第一次中期療效分析的結果。這項多中心Ⅲ期隨機對照臨床研究(3023例),在淋巴結陽性的乳腺癌患者中比較了術後給予3個週期的密集ETC方案(A1組)和4個週期的EC方案序貫4個週期的TX方案(A2組)方案的療效。患者在密集化療期間給予預防性促紅素和長效G-CSF。患者隨後進一步按2:1隨機分為接受伊班膦酸鹽:50 mg/d(B1組)或單純觀察(B2組)。這雖然是一項關於術後輔助化療的研究,但因為化療部分未達到中期分析無效的界定,因此本次大會只報告了伊班膦酸鹽的結果。但研究者提到,在入組1500例患者後進行了方案修訂,給予預防性環丙沙星,CTX的劑量下調至2000 mg/m2。提示密集ETC方案化療毒性較大。
三個重點:探索不同方案、藥物療效及療效預測
其餘化療部分的研究進展主要圍繞三部分:
(1)對於術後輔助化療方案的探索,如WSG B計劃研究、伊沙匹隆加入輔助治療的PACS08研究等。其中來自德國的ADEBARⅢ期臨床研究,在大於3個腋窩淋巴結的患者中比較FE120C(表柔比星+環磷酰胺+5-FU)和E90C-D方案(表柔比星+環磷酰胺+多西他賽)療效,初步結果顯示FE120C方案的血液學毒性明顯增加。而日本的NSAS-BC02研究報告了最終分析結果,在術後輔助化療的患者比較了AC-P方案、AC-D方案、DTX(多西他賽)8個週期以及PTX(紫杉醇)8個週期,結果顯示,4個組中,8個週期的PTX單藥DFS最差,而其餘三個方案未見統計學差異,提示8個週期多西他賽可作為治療選擇之一。
(2)探索不同化療藥物(如白蛋白紫杉醇、TS-1、Eribulin、口服多西他賽等)在不同情況的晚期乳腺癌中療效與毒性的研究。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徐兵河教授牽頭的ML25241研究報告了第一次中期分析的結果,在接受晚期一線化療的患者中比較TX(卡培他濱+多西他賽)和NX(卡培他濱+長春瑞濱)方案再以單藥卡培他濱維持,初步結果顯示兩個方案療效接近,毒性有所不同。
(3)各種生物指標或檢測手段,如HER2、TOP2A、TIMP-1、PAM50 增殖指數、循環腫瘤細胞(CTC)對化療療效的預測作用,也有多項研究報告。
結語
縱觀本次大會,在化療方面並沒有帶來令人驚喜的進展,新輔助/輔助化療的眾多爭議仍然存在。今後發展的方向仍然是不同類型、不同生物學特徵和表現,以及不同病變階段對於化療方案選擇的影響,選擇合適的患者接受化療,無論是在新輔助、輔助還是晚期患者的治療中都是將來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