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們都認為,長了瘤子就要開刀。但是,於2014年8月19日正式發佈的《中國垂體催乳素腺瘤診治共識(2014版)》(以下簡稱《共識》)明確指出,垂體催乳素腺瘤應首選藥物治療。此《共識》的發佈,標誌著以催乳素腺瘤為代表的部分垂體腺瘤從此將告別手術刀,邁入一個全新的藥物治療時代。《中國垂體催乳素腺瘤診治共識(2014版)》由中國垂體瘤協作組正式發佈,對國內垂體催乳素腺瘤診治給出了行業指導性意見。
症狀:“溫和”腫瘤表現多樣
兒童身材矮小、生殖器提前發育,成人手指腳趾肥大、面容膨脹,生育期男性陽痿、不育,女性閉經、過肥……在這些症狀的背後,很可能隱藏著一個以“溫和”面目示人的腫瘤:垂體瘤。
“垂體瘤過去的發病率不高,但現在據估算,正常人群的垂體瘤發病率約10%。”中國垂體瘤腺瘤協作組秘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吳哲褒博士指出,這是由於醫學界對垂體瘤認識的加深,檢查手段的進步,使得更多的垂體瘤病人被發現。
垂體瘤是顱內最常見的腫瘤之一,屬於良性腫瘤,由於腫瘤位於顱腦深部及內分泌中樞,對周圍產生壓迫和對內分泌的影響,常給患者的生長、發育、生育功能及生活勞動能力等造成嚴重損害。它的危害主要在於可能引發生長激素、促性腺激素、泌乳素等內分泌激素過度分泌或分泌不足,表現為兒童巨人症、性早熟,成人肢端肥大症等多種疾病。此外,由於受到垂體瘤壓迫,患者還會出現頭痛、視力下降、視物模糊、複視等症狀。
誤區:過度治療得不償失
“該病因個性低調,常遭人誤解:一方面,病人不能及時識別垂體瘤,導致發現過晚,引發嚴重病變;另一方面,國內垂體瘤治療領域常存在治療不規範等問題。”吳哲褒博士特別指出,目前國內的一大常見問題是,由於基層醫生的知識沒有及時更新,導致過度治療現象嚴重。“其實,垂體瘤並非都需要一切了之。有些垂體瘤患者,吃藥就能將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
中國垂體瘤協作組著重呼籲,對於侵襲性巨大催乳素腺瘤,更應該重視藥物治療,因為手術無法全切除腫瘤,且風險大、死亡率高。根據中華醫學雜誌2014年8月刊發的一則最新病例顯示,藥物治療對於治療侵襲性巨大催乳素腺瘤有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一位來自國內的33歲男性患者*某,就曾兩次從手術治療的誤區中及時拽回,改行藥物治療。這位患者因性功能下降2年、右眼視力模糊於2013年2月就診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診斷為侵襲性巨大催乳素腺瘤。患者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溴隱亭兩週後,即感覺右眼視力有改善,服藥5個月後,腫瘤體積得到控制。然而,服藥到第8個月,溴隱亭出現了遲發耐藥現象。此時,患者又準備行手術治療,瑞金醫院再度阻止手術,給出藥物卡麥角林治療方案,其腫瘤體積又開始縮小直至2014年6月,鞍內和顱內腫瘤幾近完全消失,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共識:藥物治療是首選方案
《共識》指出,由於溴隱亭已經被證實安全有效且價格相對便宜,因此溴隱亭為我國推薦治療催乳素腺瘤的首選藥物。對比溴隱亭,卡麥角林服用更方便,患者的耐受性更好。但由於目前中國大陸缺乏卡麥角林,因此,宜敦促引進卡麥角林,讓更多患者受益。
隨著對垂體瘤藥物治療的重視,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外科已於今年起開設垂體瘤專病門診,從專病專治的角度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吳哲褒博士提醒,該病治療方法不能固定模式,應因人而異。臨床上看到不少垂體瘤病人被錯切,非常惋惜。“事實上,多數兒童、青少年病人的垂體瘤很小,不需開刀。如果盲目切除垂體瘤,有可能影響相關激素的正常分泌,進而影響生長髮育,且有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據中國垂體腺瘤協作組透露,為探索更好的新藥,近年來我國還在積極研究催乳素腺瘤藥物治療敏感性相關的新靶點。最近,上海市內分泌腫瘤重點實驗室寧光團隊發現,PRKACA基因上L205R熱點突變與腎上腺皮質腺瘤發生密切相關,從而為藥物研發提供一個很好的靶點。相信隨著基礎研究的不斷深入,終有一天,不僅是催乳素腺瘤,所有的垂體腺瘤都有望進入藥物治療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