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宮手術”是甚麼回事?
醫生的話:心臟外科治療房顫的手術名叫“迷宮手術”,是由美國學者Cox於20世紀80年代發明並改良的。迄今為止,全球已有超過80,000人接受了這種治療。該手術將心房按迷宮路線依次切開縫合,使電信號只能沿迷宮的通道傳遞,從而恢復正常的心跳節律。(即經典迷宮手術)像張媽媽這樣既有冠脈病變又有房顫的患者,非常適合在心臟外科手術同期,做房顫消融治療。目的是力爭恢復竇性心律,使心臟實現正常節律收縮泵血功能,減少併發症,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命。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臨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性疾病之一。房顫患者的心臟搏動失去正常節律,心臟肌肉無法同步、有效收縮,泵血功能下降,血液大量淤積於心房內壁的肌小梁中,容易凝結成塊。若血凝塊脫落,隨血流流向全身,則容易堵塞外周血管。據統計,房顫患者腦梗死的發生率為20%。
房顫治療的方法有:
1、藥物治療
口服藥物,不能獨立治癒房顫,在患者接受直流電覆律後或住院後常結合藥物治療方法,必須精確監控藥物以預防副作用
2、直流電覆律
用兩個電極片放置在患者胸部的適當位置,通過除顫儀發放電流而重新恢復心律。患者需要住院,單獨施行直流電覆律不能治癒慢性房顫,療效隨患者房顫病史增長、心房擴張加劇、年齡增高而顯著降低
3、安裝永久起搏器
手術植入永久起搏器,起搏器發生電生理信號而刺激心臟有節律地搏動。永久起搏器價格昂貴,植入患者體內對心臟的損傷大而且不可恢復,由此導致的中風危險性高
4、植入性除顫器
手術植入除顫器而消除房顫,不僅價格昂貴,而且對慢性房顫患者無效
5、心內科導管消融
應用特殊的導管經過靜脈插入到心臟至發生異常電信號的位置,通過熱能阻止這些電生理信號,從而消除房顫。心內科導管消融要預先檢測出發生異常電生理信號的位置,手術時間長(2-4小時),手術區域及其有限(只能做肺靜脈隔離,不能保證透壁),難以治療整個心臟,因此成功率低(瓣膜病房顫患者心內科導管消融成功率僅為10%左右);手術價格比較昂貴(9萬多)。
6、心外科消融手術
在心臟可以被直視的情況下,沿著特定路徑阻止所有電生理信號傳導,唯一保留心臟原有的正常電生理傳導,因而心臟徹底恢復節律性搏動,肌肉恢復有效收縮。心臟外科消融手術治癒率高(成功率70%以上),是目前唯一可以有效治癒慢性房顫的方法。價格1-2萬。
如果是同時患有瓣膜病、或冠心病、或先天性心臟病等疾病需要進行心臟外科手術治療,藥物治療房顫產生明顯副作用、經過抗凝治療仍然患有血栓或中風、或心內科療法不能治癒。
慢性房顫患者――心外科房顫消融手術是唯一可以有效治癒房顫的方法
經循證醫學統計,房顫手術治療後即刻有效率為96%,出院時90%的病患轉為竇性心律,6個月後隨訪80%的患者仍維持良好的治療效果,顯著高於導管介入消融。
見識“迷宮手術”
在心臟外科患者中,房顫的發生率很高(冠心病為20%,先天性心臟病為10%,風溼性心臟病高達80%)。對這些患者而言,在心外科手術同期接受迷宮手術,可謂一舉兩得。
經典迷宮即按迷宮路線行傳統的切割和縫合心房肌肉。隨著射頻、微波、冷凍、超聲和激光等新型外科手術能源的研發,通過物理能量損傷心房肌肉(即消融)來替代傳統的切割與縫合,使手術過程比標準迷宮手術更方便快捷,安全性更高。其中,最常應用是射頻治療,即用消融筆按迷宮圖劃線,使組織變性形成“迷宮牆”,整個治療過程只需15分鐘,治療效果接近經典迷宮手術。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隨著微創心臟外科技術的發展,胸腔鏡下不停跳房顫消融技術使外科治療房顫的範圍進一步擴大,由於該方法無需開胸,創傷小、效果好,故對單純房顫患者亦適用。術後,醫生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與特定劑量的抗心律失常藥和抗凝藥(最常用的藥物如可達龍、華法林等)。出院後,患者需定期複查心電圖、心臟超聲和甲狀腺功能,可達龍口服半年,如發生持續房顫>48小時,口服華法林抗凝,術後6個月評價治療效果,治癒的病人恢復竇性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