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患者健康指導
骨關節炎俗稱骨質增生,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患者日常生活應注意以下幾點:上海瑞金醫院中醫科尹相鋒
一、精神調理:
1、正確認識本病,瞭解治療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
2、患者要解除思想壓力,樹立樂觀的態度積極配合治療;
3、避免對本病治療不利的各種因素,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
二、飲食調節:
1、飲食宜清淡,進食高鈣食品,以確保骨質代謝的正常需要,宜多食牛奶、蛋類、豆製品、魚蝦、蔬菜和水果,必要時補充鈣劑;
2、增加多種維生素的攝入:如維生素A、B1、B6、B12、C、D和E等;
3、適當增加礦物質鎂、硒、鋅及膠質食品的攝入量;
4、烹飪食物時應避免使用動物油。
三、保護關節:
1、肥胖者應減輕體重,減少關節負荷;
2、避免長時間站立、跪位和蹲位,避免關節長時間保持一個動作及持續用力;
3、儘量少上下樓梯、少登山、少提重物,不穿高跟鞋,可利用手杖等協助活動。
四、運動指導:
1、急性發作期應休息。適當的關節活動是必要的,它可增強肌力,改善關節的穩定性,防止骨質疏鬆和關節僵硬,但應量力而行。有氧運動如游泳、散步、騎腳踏車、仰臥直腿抬高或抗阻力訓練及不負重的關節屈伸活動等都是不錯的鍛鍊項目;
2、參加體育鍛煉時要做好準備活動;
3、建議骨關節炎患者在自行開始鍛鍊計劃前應該先諮詢一下理療醫生。如果鍛鍊的方法不正確,結果只能是弊大於利;
4、我國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如氣功、太極拳、五禽戲等能增強體質和抗病能力。
五、注意保暖:
膝關節遇到寒冷,往往使疼痛加重,所以應注意保暖,避免風寒溼邪侵襲,必要時佩戴護膝,這對預防發病,鞏固療效,減少復發都是至關重要的。
骨關節炎是患者疼痛和致殘的重要因素,患者因之生活質量下降,甚至失去勞動能力,對患者及家庭造成極大影響。所以當您感覺到關節不適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骨關節病及其防治
骨關節病是一種以局部關節軟骨退變,骨質丟失,關節邊緣骨刺形成及關節畸形和軟骨下骨質緻密為特徵的慢性關節疾病,又稱骨關節炎,退行性骨關節病,增生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好發於50歲以上人群,女性多於男性,本病不同程度的影響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
病因
目前病因尚不明確,但認為主要與年齡增長有密切關係,另外可能與關節過量活動(如關節經常劇烈活動)、關節負荷過重(如肥胖)、關節外傷、遺傳、骨內高壓、骨質疏鬆、代謝及內分泌異常有關。近年有研究發現本病的發生可能與T-2毒素感染有關。
發病機制
目前也尚不清楚。但認為主要是由於年齡增長及關節勞損引起的關節退變引起的,這種退變就像老年人皮膚變皺一樣,是一種自然衰老的表現。退變首先發生在軟骨,使軟骨成分發生改變,從而使軟骨彈性降低甚至消失,承重軟骨面從正常的光滑狀態變為破棉絮狀,軟骨下骨露出,由於不斷摩擦,骨面變得很光滑,呈象牙樣骨,而非承重軟骨面出現修復,新骨形成,在關節緣形成骨刺。另外疾病的整個過程還涉及韌帶、關節囊、滑膜及關節周圍肌肉,最終導致關節疼痛和功能喪失。
臨床特徵
本病可發於全身各關節,但好發於負重較大的膝關節、髖關節,脊柱及手指關節等部位。尤以膝、髖關節病變為多。
㈠ 分類
1、原發性:指發病原因不清,患者沒有創傷、感染、先天畸形史、無遺傳缺陷,無全身代謝及內分泌異常等原因。多見於50歲以上肥胖人。
2、繼發性:指因某種已知原因,例如關節外傷、手術或其他明顯因素導致的關節破壞或關節結構改變者。
㈡ 臨床症狀
1、疼痛:幾乎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隨病程緩慢進展。主要表現關節開始活動是疼痛明顯,稍活動後疼痛減輕,然而負重和關節活動過多時,疼痛又會加重,這是骨關節病的特點。有時疼痛可呈放射性,如髖關節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內側,膝關節附近。
2、活動障礙:早期可見關節僵硬,如膝關節長時間處於某一體位時,自覺活動不利,起動困難;後逐漸出現關節不穩,關節屈伸活動範圍減少及步行能力下降,尤以上下臺階,下蹲,跑,跳等能力下降更加明顯。
㈢ 臨床體徵
1、關節腫脹:可見兩膝眼部飽滿,嚴重時髕上囊部(膝部髕上部位)明顯腫脹,膝關節的梭形腫脹,形似"鶴膝"。除伴有急性感染外,一般關節無發紅、發熱現象。
2、關節周圍壓痛:最常見於膝關節內側壓痛。
3、關節活動受限:表現為關節屈伸困難,難以下蹲。
4、關節摩擦音及摩擦感:屈伸關節時可觸及摩擦感,聽到摩擦音。
5、肌肉萎縮:骨關節病長期不愈因關節廢用而見關節周圍肌肉萎縮。最常見大腿股四頭肌萎縮,而致伸膝無力。
6、畸形:見於晚期病人,以膝內翻最常見。如臨床常見有些患者後天出現的“O”型腿,就是膝內翻造成的。
有關檢查
㈠ 實驗室檢查:骨關節病無特異性的實驗室指標,一般情況下血常規、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正常,類風溼因子(RF),抗核抗體(ANA)為陰性,免疫複合物,補體正常。關節滑液檢查有助於排除感染及確定可能病因。
近年出現了一些能反映關節軟骨降解、合成及軟骨下骨代謝狀態、局部病變進展、病情活動及預後的特異性指標。如血清中硫酸蛋白、透明質酸、尿羥脯氨酸、滑液或血清中基質金屬蛋白酶及裂解產物、骨涎蛋白(BSP)。
㈡影像學檢查
1、X線檢查:改變一般分為5級:0級無改變,關節間隙正常;Ⅰ級可疑,有微小骨刺;Ⅱ級輕度,有肯定骨贅,關節間隙正常;Ⅲ級中度,關節間隙輕度狹窄;Ⅳ重度,關節間骨贅明顯增多,關節間隙明顯狹窄,可見軟骨下硬化現象。但應注意X線表現不能完全用來診斷及判斷骨關節病的程度,應結合患者症狀及體徵。
2、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種安全、無創傷的檢查方法,能清楚地觀察關節軟骨、滑膜、韌帶、半月板等關節結構的早期改變,對骨關節病的早期診斷有重要意義。
預防
本病好發於中老年朋友負重大關節,故對於中老年人應做好:
1、避免長時間站立及長距離行走。因為他們會增加關節負荷及加速其退變。
2、及時和妥善治療關節外傷、感染、代謝異常、骨質疏鬆等原發病。
3、補鈣。應以食補為基礎,要注意營養的平衡,多食奶製品(如鮮奶、酸奶、奶酪)、豆製品(如豆漿、豆粉、豆腐、腐竹等)、蔬菜(如金針菜、胡蘿蔔、小白菜、小油菜)及紫菜、海帶、魚、蝦等海鮮類。同時應多見陽光及補充維生素D,以促進鈣吸收。必要時,適量補充鈣劑,如葡萄糖酸鈣、巨能鈣等。但應注意過量服用可出現高鈣血癥、噁心、嘔吐、乏力等副作用。
4、堅持適量體育鍛煉,防止骨質疏鬆。
5、注意膝關節保暖 。
治療
治療目的:減輕疼痛,緩解症狀,阻止和延緩疾病的發展,保護關節功能以防殘廢。
㈠ 一般治療
1、患者要了解該病的危害性及早期治療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對危險因素的認識,消除和避免致病因素,有利於控制疾病和功能的恢復,同時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保護關節:要注意患部保暖,避風寒,減體重,避免過久站立或長距離步行,使用手杖以減輕受累關節負荷。應限制關節負重活動,嚴重時可短期臥床休息,完全制動。
3、局部理療:如熱敷、紅外線、超短波、針灸、蠟療、按摩等。
4、功能鍛鍊:應以主動不負重活動為主,練習關節附近肌肉的收縮,關節不負重的伸、屈活動,針對髖關節、膝關節可以在床上練習仰臥起坐、直腿抬高等,次數越多越好。
㈡ 藥物治療
1、非特異性藥物:①解熱鎮痛藥如撲熱息痛;②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扶他林、芬必得、英太青、諾松。但應注意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副作用。近年出現的選擇性抑制COX2的莫可比、萬諾、西樂葆消化道副作用明顯減少。同時還包括適用於老年人用藥的奇諾力。③糖皮質激素,局部用藥可改善關節周圍滑囊炎、肌腱炎,但不宜反覆使用,否則會加重關節軟骨損傷。④其他非乙酰水楊酸鎮痛藥,如曲馬多,用於中、重度疼痛患者,可與非甾體類抗炎藥合用。
2、特異性藥物:是針對骨關節病可能發病機理的一些藥物,包括①緩解症狀的藥物:如硫酸氨基葡萄糖、硫痠軟骨素和透明質酸等,能抑制疼痛和組織因子的釋放,阻斷病程進展,改善骨關節症狀。②改善結構的藥物:可延緩或逆轉關節軟骨的損傷,恢復正常的軟骨結構。如四環素族抗生素等。
㈢外科治療
1、傳統手術:包括關節清理術、鑽孔法、關節鏡下關節沖洗及人工關節置換。
2、關節腔內注射法:早期可應用糖皮質激素抑制繼發滑膜炎,如醋酸波尼松龍;當繼發炎症消除後,可應用透明質璃酸鈉製劑,如施沛特或海諾特關節腔注射以恢復軟骨彈性,促進軟骨修復。
3、移植手術:包括關節軟骨下骨軟骨移植、骨膜、軟骨膜移植、軟骨細胞或間充質幹細胞移植。
4、細胞因子的局部應用:如關節內注射IGF-1、TGF-β或IL-1/TNF-α單克隆抗體受體拮抗劑等能延緩或阻斷骨關節病軟骨的降解、促進軟骨的修復。
調理
㈠.生活調理:
勞逸結合:要堅持一定的鍛鍊但不能過量。
患部保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關節受涼往往會加重臨床症狀。
飲食調理:飲食宜清淡,多食含鈣食品。
防止肥胖:肥胖既是骨關節病的病因,又是本病的加重因素。他可使關節負荷增加,加快關節退變。
㈡.精神調理:正確認識本病,瞭解治療目的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患者要樹立樂觀的態度積極配合治療。
對骨關節病認識的兩個誤區
㈠關於X線片:
常常有患者認為臨床症狀和體徵的程度主要與X線片上骨刺的數量和大小有關,而單從X線片上骨刺的大小及多少來判斷骨關節病的程度,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患者的症狀和體徵主要與骨刺發生的部位有關,如一個生長於關節面表面的微小骨刺就可能引起嚴重的臨床症狀和體徵。故患者不能輕視X片上的小骨刺。同時有些早期骨關節病患者膝部X線片為正常現象,故也不能單純依賴X線片。
㈡關於功能鍛練:
合理的鍛練可恢復肌肉收縮力,關節靈活度和防治骨質疏鬆,不合理的鍛練則會增加關節負荷,引起軟骨的進一步損傷,從而加重臨床症狀。常常可以見到有些患者不適及過度的鍛練後症狀加重。我們主張鍛練應儘量在關節不負重下屈伸活動,建議健肢立地負重患肢屈伸關節活動,勿做下蹲等會加重關節負荷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