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病例中,脈管性病變與其他系統疾病同時發生,並且脈管性病變的類型可能不只一種,構成了多種特殊的綜合徵。我們將簡要介紹幾種相對常見的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相關綜合徵。
一、PHACE 綜合徵
是一種神經皮膚異常的疾病,是指在出現面部血管瘤的同時,出現下列一種或多種病變:後顱窩畸形、腦動脈畸形、心血管異常即眼部病變。5類病變的英文首字母,組成PHACE綜合徵(PHACES)。臨床表現十分複雜,報道的相應系統病變達50餘種,如小腦發育不全、頸動脈發育不全、動脈導管未閉、視神經萎縮、小頜畸形等。其中,面部血管瘤的分佈區域具有特徵性,常呈斑片或斑塊狀分佈在特定區域,如額顳區、上頜區、顳下頜區和額鼻區,這種血管瘤被稱為節段性血管瘤(Segmental Hemangioma,中文為筆者譯 ),提示血管瘤可能是由於某些區域的發育缺陷所致。
二、KasabachCMerritt 綜合徵(KasabachCMerritt Syndrome,KMS)
是指在血管性腫瘤的基礎上發生血小板減少的一種臨床現象。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這種血管性腫瘤為“血管瘤”,但病理學研究已證實,其實際為另外兩種血管性腫瘤――卡波西形血管內皮瘤(Kaposiform Haemangioendothelioma,KHE)和叢狀血管瘤(Tufted Hemangioma,TA),並且逐漸用KasabachCMerritt現象(KasabachCMerritt Phenomenon,KMP)來取代KMS。
KHE為中間性腫瘤,可局部侵襲,但無遠處轉移的報道,TA則為良性腫瘤。KHE和TA多在出生時或幼年時發病,常累及軀幹和四肢。臨床表現多樣,典型為暗紅或紫紅色斑片或包塊,少數可不完全性自發消退。90%的KMS繼發於KHE,血小板的降低與瘤體對其濾過和破壞有關。治療主要以控制瘤體生長,升高和維持血小板數為目的。侷限病灶可手術切除,否則可採取局部加壓、血小板輸注(嚴重血小板降低)以及藥物治療(皮質類固醇激素、長春新鹼等),多預後良好。
三、Sturge-Weber 綜合徵(Sturge-Weber Syndrome,SWS)
一種散發的先天性血管異常,典型表現為面部葡萄酒色斑及同側軟腦膜和脈絡膜的血管畸形。除面部紅斑外,其他可能的證狀包括癲癇、偏癱、智力低下及青光眼等。葡萄酒色斑的分佈與三叉神經的支配範圍基本一致,其中位於第一支支配範圍(V1區),即上瞼、額顳部的紅斑伴發SWS的幾率最大,約10%。除皮膚表現外,超過50%的SWS病人會有癲癇發作。眼周紅斑的病例,約50%罹患青光眼,並可獨立於神經系統病變而出現。
對於以美容目的就診,且紅斑位於V1區的病例,最好行影像學檢查以明確診斷。CT可以探測腦實質的體積變化及脈絡叢的擴張程度。MRI則能顯示病灶的範圍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葡萄酒色斑可採取激光、光化學或手術治療。對未出現或已出現神經系統或眼部症狀的病例,建議至相應專科觀察隨訪及處理。
四、Klippel-Trenaunay 綜合徵(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KTS)
為先天性散發脈管畸形,但也有家族發病的報道。典型表現為肢體的葡萄酒色斑、靜脈畸形或靜脈曲張以及骨、軟組織的過度發育。皮膚病灶中,淋巴管成分亦較為常見,與毛細血管畸形混雜,在膝關節周圍形成“地圖樣”暗紅色斑塊,表面呈大小不一的濾泡狀結節,可增厚並破潰出血。
對肢體大面積紅斑的患兒,均可疑為KTS。生長髮育過程中,患肢將逐漸增粗變長。部分患兒因活動時出現疼痛而不願行走或運動,導致膝關節僵硬或跟腱攣縮。
MRI為必需檢查,以明確深部病灶的範圍和深度。KTS目前尚無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持續彈力服加壓可延緩病情進展。局部硬化治療有助於緩解疼痛。出現明顯關節功能障礙的,可手術治療並輔以積極的功能鍛鍊。
五、Parkes-Weber 綜合徵(Parkes-Weber Syndrome,PWS)
PWS與KTS具有相似之處,患肢均出現紅斑和過度發育,但PWS深部病灶不是靜脈畸形(曲張),而是多發的動靜脈瘻。超聲、MRI或血管造影均可較好顯示病灶。兒童期時,血管造影常表現為擴張的動脈或斑片樣血管密集區。當至青春期或孕期,或因外傷及接受不當手術治療後,病灶常加速擴張。局部組織可因“盜血”出現壞死,嚴重者可能出現充血性心力衰竭。如患肢出現明顯的功能礙或反覆潰瘍感染時,常以截肢而告終。
六、Maffucci 綜合徵(Maffucci Syndrome,MS)
病灶通常在嬰兒期出現,主要表現為皮下靜脈畸形,四肢的軟骨發育異常及多發性內生軟骨瘤。其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靜脈畸形可見於全身各處,但最常見於四肢遠端,表現為藍紫色柔軟包塊,偶有觸痛。但在病理上,靜脈畸形與梭形細胞血管內皮瘤是混合存在的。內生軟骨瘤常雙側不對稱的出現,X片顯示骨皮質膨脹變薄,呈卵圓形缺損,並可見靜脈畸形內部砂粒狀小鈣化點。
MS綜合徵最嚴重的併發症包括兒童期多發性骨折,顱骨內生性軟骨瘤導致的神經系統異常,以及內生軟骨瘤的惡變(約15%惡變為軟骨肉瘤)。靜脈畸形如無症狀,通常採取非手術治療,軟骨病變如適合手術治療,須活檢以排除惡變。
七、藍色橡皮皰樣痣綜合徵(Blue Rubber Bleb Nevus Syndrome,BRBNS)
主要表現為皮膚和(內臟)消化道多發性靜脈畸形。大多為散發,部分可能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灶通常在出生時或兒童早期即已出現。皮膚靜脈畸形最常見於軀幹和上肢,可為單個,也可多達數百個,大小數毫米至數釐米不等,呈紫紅色、藍色甚至黑色。消化道靜脈畸形易於被內鏡或MRI所檢測到,大小不等,常為多發性,位於粘膜下層,可累及小腸至結腸末端,與體表靜脈畸形的分佈範圍沒有關聯。靜脈畸形也可見於其他臟器,如肝、肺、尿道、腦和肌肉。
治療主要是控制消化道的慢性出血,如有嚴重出血,可採取內鏡電凝或手術切除。皮膚病灶如影響外觀,可採取硬化或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