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樹葉子大概在11月上旬全部變黃。
最適合的觀賞期是11月10日左右。
銀杏為落葉大喬木,胸徑可達4米,幼樹樹皮近平滑,淺灰色,大樹之皮灰褐色,不規則縱裂,粗糙;有長枝與生長緩慢的距狀短枝。
幼年及壯年樹冠圓錐形,老則廣卵形;枝近輪生,斜上伸展(雌株的大枝常較雄株開展);一年生的長枝淡褐黃色,二年生以上變為灰色,並有細縱裂紋;短枝密被葉痕,黑灰色,短枝上亦可長出長枝;冬芽黃褐色,常為卵圓形,先端鈍尖。
葉互生,在長枝上輻射狀散生,在短枝上3~5枚成簇生狀,有細長的葉柄,扇形,兩面淡綠色,無毛,有多數叉狀並列細脈,在寬闊的頂緣多少具缺刻或2裂,寬5~8(~15)釐米,具多數叉狀並歹帕細脈。在長枝上散生,在短枝上簇生。它的葉脈形式為“二歧狀分叉葉脈”。[1] 在長枝上常2裂,基部寬楔形,柄長3-10(多為5~8)釐米,幼樹及萌生枝上的葉常較而深裂(葉片長達13釐米,寬15釐米),有時裂片再分裂(這與較原始的化石種類之葉相似),葉在一年生長枝上螺旋狀散生,在短枝上3~8葉呈簇生狀,秋季落葉前變為黃色。
植物的葉子裡,含有許多天然色素,如葉綠素、葉黃素、花青素和胡蘿蔔素。葉的顏色是由於這些色素的含量和比例的不同而造成的。
春夏時節,葉綠素的含量較大,而葉黃素、胡蘿蔔素的含量遠遠低於葉綠素,因而它們的顏色不能顯現,葉片顯現葉綠素的綠色。由於葉綠素的合成需要較強的光照和較高的溫度,到了秋天,隨著氣溫的下降,光照的變弱,葉綠素合成受阻,而葉綠素又不穩定,見光易分解,分解的葉綠素又得不到補充。所以葉中的葉綠素比例降低,而葉黃素和胡蘿蔔素則相對比較穩定,不易受外界的影響。因而,葉片就顯現出這些色素的黃色。
在植物的葉子中儲藏有光合作用產生的澱粉,澱粉只有轉化成葡萄糖,才能輸送到植物的各部分去。但是到了深秋季節,天氣變冷,葉子在白天製造的澱粉由於輸送作用的減弱,到了晚上也不能完全變為葡萄糖運出葉子,同時葉子內的水分也逐漸減少,於是葡萄糖就留在葉子裡,濃度越來越高。而葡萄糖的增多和秋天低溫有利於花青素的形成。所以,花青素含量逐漸增多而葉綠素含量逐漸降低。花青素是一種不穩定的有機物,本身沒有顏色,當它遇到酸性物質時變成紅色,遇到鹼性物質時會變成藍色。這樣,花青素在酸性的葉肉細胞中就變成了紅色,所以樹葉就變成了鮮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