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潰瘍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體表皮膚缺損形成瘡面。根據瘡面癒合時間分為急性和慢性皮膚潰瘍。一般認為,瘡面癒合時間超過2周即屬於慢性皮膚潰瘍,超過4周屬於慢性難愈性皮膚潰瘍。慢性皮膚潰瘍屬中醫“頑瘡”、“臁瘡”、“席瘡”範疇,相當於西醫慢性難愈性創面。本病可分為血管性潰瘍(動脈閉塞硬化性、靜脈曲張性)、化學性潰瘍、放射性潰瘍、壓迫性潰瘍、神經營養不良性潰瘍、糖尿病性潰瘍、毒蛇咬傷性潰瘍、燒傷後瘢痕上潰瘍等。
竇道是一個病理性盲管,由深部組織通向體表,一般只有一個外口,但當管道有支管時,可有多個外口。瘻管是指連接體表與髒腔或髒腔和髒腔之間的一種病理性管道。複雜性竇道或瘻管主要指竇道或瘻管鄰近重要臟器或骨骼而不宜手術擴創,或與臟器相通,而且管道或彎曲或外端狹窄內端膨大成腔,或長度長,或病程長,經多次治療未愈等。竇道和瘻管屬於中醫“漏”的範疇。本病可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
慢性皮膚潰瘍和竇瘻的發生,其內因多為機體陰陽失衡,臟腑失調,正氣虛乏,氣血經絡瘀滯,容易受外邪入侵;外因多為六淫邪毒和特殊之毒(各種動物咬傷、藥物、射線、嚴重燒傷等)的侵犯,頑瘡久治不愈,或癰疽失治,或術後瘡內殘留餘毒異物,引起陰陽臟腑失調,營衛氣血瘀滯,邪濁阻塞經脈,存在致病因素“虛、瘀、腐”的相互作用為患。其中“虛、瘀”為本,“腐”為標。在慢性皮膚潰瘍和竇瘻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虛、瘀、腐”即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產物,雖然在病理過程中所處地位不同,但是在某一階段均可能成為主要矛盾,也可能貫穿於疾病發展的全過程。一般來講,“腐”在本病形成的早期起主要作用,而“虛”往往決定了“瘀”、“腐”發展的程度,同時又是慢性皮膚潰瘍和竇瘻後期的必然結果和主要矛盾,而“瘀”則往往貫穿於疾病發展的始終。
傳統中醫治療皮膚潰瘍在治法上注重“提膿祛腐”,“煨膿長肉“,注重“祛腐生肌”,以李競為代表的學者認為“腐”去即可肌生,不僅適用於急性皮膚潰瘍,也適用於慢性皮膚潰瘍;以唐漢鈞為代表的學者認為急性皮膚潰瘍病程短、病情急運用“祛腐生肌”治法即可,但慢性皮膚潰瘍,病程遷延,存在著“久病必虛,久病必瘀”的狀況,提膿祛腐後新肌並不能很快生長,因此在“祛腐”法的基礎上需要運用“補虛與祛瘀”的方法,使新肌生長。
慢性皮膚潰瘍及竇瘻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質量,並且容易復發,慢性皮膚潰瘍久治不愈存在癌變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