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19 00:26

  各種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普遍易感,經腸道、非胃腸道或鼻內途徑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後2~5天出現高熱,6~9天死亡。發病後1~4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豚鼠、倉鼠、乳鼠較為敏感,腹腔、靜脈、皮內或鼻內途徑接種均可引起感染。成年小鼠和雞胚不敏感。

  人群普遍易感,無論其年齡和性別。高危人群包括與埃博拉出血熱病人、感染動物密切接觸的人員如醫務人員、檢驗人員、在埃博拉流行現場的工作人員等。

  埃博拉病毒可透過與患者體液直接接觸,或與患者皮膚、粘膜等接觸而傳染。病毒潛伏期可達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

  2014年這次西非埃博拉疫情的大爆發,部分原因與當地的觸摸、親吻患病死者的傳統告別儀式有關。

  雖然猴子間的空氣傳染在實驗室中已被證實,但K不能證明人與人之間能通過空氣相互傳染。

  直至現在,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為醫院的環境,糟糕的公共衛生、隨處棄置的針頭、缺乏負壓病房都對醫護人員造成極大威脅。因為較好的設備及衛生,在現代化的醫院中,埃博拉病毒幾乎不可能爆發大規模流行。

  在疾病的早期階段,埃博拉病毒可能不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在此期接觸病人甚至可能不會受感染。隨著疾病的進展,病人的因腹瀉、嘔吐和出血所排出的體液將具有高度的生物危危險性。由於缺乏適當的醫療設備和醫生訓練,疫情的大規模流行往往發生在那些沒有現代化醫院和訓練有素的醫務人員的貧困地區。許多感染源存在的地區正好具有這些特徵。

  在流行地區,避免接觸或食用果蝠、猿猴等野生動物。避免直接接觸被感染者或其屍體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可能被汙染的環境。加強環境的消毒。

  控制“埃博拉”的擴散,首先要密切注意世界埃博拉病毒疫情動態,加強國境檢疫,暫停進口猴子主要限制來自疫區的猴子。對有出血症狀的可疑病人,應隔離觀察。一旦確診應及時報告衛生部門,對病人進行最嚴格的隔離,即使用帶有空氣濾過裝置的隔離設備。醫護人員、實驗人員穿好隔離服,可能時需穿太空服進行檢驗操作,以防意外,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護目鏡和防護服,實施感染控制措施。禁止共用針頭,在沒有嚴格消毒情況下也不能重複使用針頭。對與病人密切接觸者,也應進行密切觀察。

埃博拉出血熱的傳播及控制相關文章
1、甚麼是埃博拉病出血熱?埃博拉出血熱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種發生於人類和非人類靈長目動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的急性出血性傳染病。2、埃博拉病毒的傳染源是甚麼?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類和非人類靈長目動物為本病傳染源。3、埃博拉出血熱的傳播途徑是甚麼?接觸傳播是本病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可以通過接觸病人和被感染動物的各種體液、分泌物、排洩物及其汙染物而感染。4、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狀和體徵是甚麼?典
發布於 2022-11-27 19:51
0評論
埃博拉出血熱(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V)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於20世紀70年代在非洲首次發現。自1976年在非洲中部扎伊爾(現剛果民主共和國)和蘇丹暴發流行後,已在非洲中部形成地方流行。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出血和多臟器損害。埃博拉出血熱的病死率很高,嚴重危害疫區人群健康。一、病原學埃博拉病毒屬絲狀病毒科,包括四種亞型:埃博
發布於 2022-12-08 11:32
0評論
1、甚麼是埃博拉出血熱?埃博拉出血熱(以下簡稱埃博拉)是一種嚴重且往往致命的疾病,病死率最高可達90%。該病可侵犯人類和其它靈長目動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1976年,在同時發生的兩起疫情中首次發現埃博拉病毒,一起發生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博拉河附近的一個村莊,另一起出現在蘇丹一個邊遠地區。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基於現有證據,果蝠(狐蝠科)被認為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2、人是如何感染這一病
發布於 2022-12-12 12:17
0評論
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又譯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產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病毒以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埃博拉河命名(該國舊稱扎伊爾),是一個用來稱呼一群屬於纖維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屬下數種病毒的通用術語。這種病毒來自“Filoviridae”族。“埃博拉”屬於絲狀病
發布於 2023-02-19 00:06
0評論
一、WHO有何旅行建議?在疫情流行期間,WHO定期評估公共衛生形勢,並在必要時提出旅行或貿易限制的建議,且可能通知國家政府予以實施。WHO目前正在評價之前的旅行建議,並準備在近期發佈新的建議。儘管旅行者應對他們和周圍人的健康狀況保持警惕,但由於埃博拉的人際間傳播是由於直接接觸病人的體液或分泌物造成的,因此旅行者感染的風險很低。二、與攜帶埃博拉病毒的人一起旅行安全麼?像患其他疾病者一樣,曾暴露於埃
發布於 2022-11-27 19:46
0評論
歷史淵源:1976年在蘇丹南部及民主剛果(舊稱扎伊爾)北部幾乎同時暴發了一種傳染性出血熱,當時兩國的病死率為53%和88%。WHO醫學專家從病人標本中分離到一種新的絲狀病毒,形態上與馬爾堡病毒相似,但免疫特徵不同,後來就以疫源地民主剛果的埃博拉河來命名,稱為埃博拉病毒(EBV),所引發的疾病被稱為埃博拉出血熱(EBHF)。後來近40年全球又相繼爆發過24次疫情,感染髮病近2000例,死亡1300
發布於 2022-12-11 03:12
0評論
病毒分型已確定埃博拉病毒分4個亞型,即埃博拉-扎伊爾型(EBO-Zaire)、埃博拉-蘇丹型(EBO-Sudan)、埃博拉-萊斯頓型(EBO-R)和埃博拉-科特迪瓦型(EBO-CI)。EBO-Z和EBO-S對人類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致病性和致死率很高;EBO-R對人類不致病,對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具有致死性作用;EBO-CI對人類有明顯的致病性,但一般不致死,對黑猩猩的致死率很高。1、扎伊爾埃博拉病
發布於 2023-02-19 00:11
0評論
1、流行病學史(1)來自疫區或21天內有疫區旅行史;(2)21天內接觸過來自或曾到過疫區的發熱者;(3)21天內接觸過患者及其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洩物或屍體等;(4)接觸過被感染的動物。2、臨床表現(1)早期:急性起病,發熱並快速進展至高熱,伴乏力、頭痛、肌痛、咽痛等,並可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皮疹等。(2)極期:多在病程3-4天后出現。持續高熱,感染中毒症狀及消化道症狀加重,出現不同程
發布於 2023-02-19 00:31
0評論
致病性埃博拉病毒可透過與患者體液直接接觸,或與患者皮膚、黏膜等接觸而傳染。病毒潛伏期可達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症狀因人而異,會突然出現。最初的症狀包括:發高燒(最少攝氏38.8度或華氏101度)、嚴重頭痛、肌肉、關節或腹部疼痛、嚴重乏力和疲倦、咽炎喉嚨痛、作嘔和頭暈。懷疑疫症爆發前,早期症狀會被錯誤診斷為瘧疾、傷寒、痢疾、感冒或其他細菌感染,這些病都較常見。埃博拉病毒進而引致腹瀉、深
發布於 2023-02-19 00:21
0評論
病毒結構及生物學形狀1、結構形態埃博拉病毒(EBV)屬絲狀病毒科,呈長絲狀體,單股負鏈RNA病毒,有18,959個鹼基,分子量為4.17×10?。外有包膜,病毒顆粒直徑大約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較強的病毒一般長(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環形,分支形較常見。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長的纖突。純病毒粒子由一個螺旋形核糖核殼複合體構成
發布於 2023-02-19 00:1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