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狀胬肉是一種常見的眼病。主要表現為眼球表面翼狀新生物增生,頭部可侵入角膜,甚至遮蓋瞳孔,嚴重影響視力。翼狀胬肉的主要治療手段是手術切除。手術主要是用手術刀將角膜和鞏膜表面的胬肉剝除乾淨,為了減少術後復發,常常還需要做自體結膜瓣轉位。
翼狀胬肉手術最大的風險是切穿角膜或鞏膜導致眼球破裂,以及誤傷內直肌導致術後斜視、複視。這種嚴重的手術併發症常常是因為患者術中眼球亂動導致的。
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這種嚴重的併發症呢?一般來說,有資質做這種手術的眼科醫師基本都是可以控制自己手上力道的。最主要的風險因素來自患者。很多患者不能自如控制眼球的運動,眼球會有不由自主的轉動。手術中,醫師要求患者向右看時,是要患者盯住右面某一點,而且是眼球保持不動地盯住右面這一點。而患者常常是看了右面一眼,馬上又看正前方了。這個轉動有時還很猛。因為醫師的手術刀可能正在角膜表面操作,所以這時很有可能出現併發症,損傷角膜或者鞏膜。如果術中患者眼球能緩慢轉向醫師指定方位並維持固定不動至少數分鐘,則醫師手術操作視野將比較穩定,可以更徹底的切除眼表胬肉組織而不損傷角膜、鞏膜等正常組織。
我的習慣是在術前就和患者溝通好,讓患者按下面要求做眼球運動練習。讓患者平躺在床上,手放在身體兩側,頭擺正,基本與天花板平行,不抬頭也不低頭,更不能扭頭。整個練習過程中,身體和頭的位置要保持不變。保持頭不動,雙眼向右轉動,盯住右面一點固定不動維持5-10分鐘,中途可以眨眼,但是眼球不能轉動,頭更不能轉動。眼球轉動要慢,不能轉得太猛。練習幾次可以達到上述要求後,可以把右面的注視點撤掉,繼續練習。也就是說,即使並不能看到甚麼,也可以保持眼球維持在固定眼位不轉動。這樣就行了。因為手術中為了保護角膜,常在角膜表面敷一層薄薄的溼棉片,患者可能甚麼也看不到。都要練習哪些方向呢?通常翼狀胬肉長在眼球表面黑眼球內側靠近鼻子的部位。那麼右眼的翼狀胬肉就要練向右看,而左眼的要練向左看。不管哪個眼,都要練向下看(指向腳的方向看),有時還需要向右下和左下看。每個方向都要能盯住不動5到10分鐘,尤其是水平方向,最好能維持10分鐘。絕大多數患者通過幾天的練習都可以做到。實在有個別人就是控制不住眼球轉動的,術中只好在角鞏緣或肌肉止點做縫線,由手術醫師或助手來控制患者的眼球運動。
總之,患者術前通過練習眼球緩慢轉動和較長時間盯住指定方向,就可以在術中很好的配合醫生的操作,從而大大減低角膜鞏膜切穿、損傷內直肌等嚴重手術併發症的發生。而且,因為手術視野穩定,術者可以從容的更徹底的切除胬肉,無需疲於應付亂轉的眼球,術後複發率也會大大降低。所以,術前練練眼球轉動是十分有益的。
翼狀胬肉術前眼位訓練
發布於 2023-02-21 02:21
翼狀胬肉術前眼位訓練相關文章
翼狀胬肉是一種結膜變性,它有甚麼危害呢?在胬肉尚未侵及角膜,即還沒有長到黑眼球上時,危害較小。主要表現為受到紫外線、沙塵、煙塵、乾燥、化學物品等刺激後,胬肉體部(長在白眼球表面的部分)充血,影響美觀。嚴重影響美觀的可以手術。當胬肉頭部抵達並逐步侵入角膜後,胬肉可以侵及角膜前彈力層及實質淺層,引起細胞浸潤,導致胬肉頭部附近角膜混濁。肥大而充血的胬肉可以壓迫局部角膜引起散光,導致視物重影。可以手術。
發布於 2023-02-21 03:51
0評論
翼狀胬肉(pterygium)是眼科常見病和多發病,中醫稱“胬肉攀睛”,俗稱“魚肉”。一般認為它是受外界剌激而引起的一種慢性炎症性病變,單眼或雙眼受犯,因其形狀酷似昆蟲的翅膀故名。為瞼裂部球結膜與角膜上一種贅生組織,侵犯角膜後日漸增大,甚至可覆蓋至瞳孔區而嚴重影響視力。是瞼裂部球結膜及結膜下組織發生變性、肥厚、增生,向角膜內發展,呈三角形。多見於戶外勞動者,以漁民、農民發病最多,可能與風塵、日光
發布於 2023-11-10 13:36
0評論
儘量避免外來剌激,積極治療眼部慢性炎症。
1.用抗生素眼藥水以控制結膜炎症減輕充血。在充血較重時可加用皮質類固醇眼藥水。為減少外界剌激可戴適當的變色鏡。
2.小而靜止的翼狀胬肉無需治療。如胬肉為進行性或已接近瞳孔區影響視力或眼球轉動受限時則可行於術切除。對不願意接受手術的病人,可用2000~3000U/ml的爭光黴素液0.3ml在表面麻醉下注射於翼狀胬肉的頸部及體部,每週1次,3~6次為1療程。
發布於 2023-11-10 14:02
0評論
1、甚麼是翼狀胬肉?翼狀胬肉是眼科最常見的眼疾疾病之一。臨床表現為增生的纖維血管組織侵入到透明的角膜,由於形狀如同昆蟲的翅膀而稱為翼狀胬肉,中醫稱為“胬肉攀睛”,俗稱“魚肉”。翼狀胬肉不僅影響患者的美觀,而且胬肉向角膜的入侵會產生散光,若侵犯到瞳孔區將會遮住進入眼內的光線,從而嚴重影響視力。翼狀胬肉的發生與長期紫外線的照射有關,但具體的發病機制還不清楚。2、翼狀胬肉的治療?目前尚無特效藥物能抑制
發布於 2023-02-05 23:27
0評論
翼狀胬肉是一種常見多發疾病,據報道發病率從0.7%到31%不等,臨床表現為纖維血管性組織向心性生長,輕者影響美觀,重則累及瞳孔區造成嚴重視力障礙。目前手術治療仍然是翼狀胬肉治療中最可行的方法,包括單純切除,切除聯合結膜瓣轉位,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幹細胞移植等。但是翼狀胬肉手術有一定的複發率,是手術後最常見的問題。據統計僅做單純切除的複發率可更高達24-89%。如採用切除聯合結膜瓣轉位或自體膜瓣移植
發布於 2023-02-21 09:01
0評論
翼狀胬肉的發病與環境因素有關,復發也是。翼狀胬肉復發的高危因素有哪些呢?最主要的是紫外線的刺激。胬肉術後要避免接觸紫外線。在太陽下可以戴防紫外線的眼鏡。避免出現在紫外線燈打開的房間,尤其不能直視紫外線燈。也不要不戴防護面具就看人家燒電焊。其次是各種沙塵、煙塵刺激。我做了數百例翼狀胬肉手術,復發的只有2例。其中1例是我早期的患者,賣羊肉串的,他術前沒告訴我。手術很順利,但術後他馬上去賣羊肉串去了,
發布於 2023-02-21 03:06
0評論
翼狀胬肉在眼科是一個小手術,但卻也是一種容易復發的疾病,需認真對待。翼狀胬肉手術都是千篇一律嗎?有沒有更好的針對性解決方案?在提倡個性化的時代,翼狀胬肉手術也要根據病情進行個體化定製,提高手術效果。1、根據翼狀胬肉充血程度,術前給予低濃度激素或者非甾體類激素控制炎症,減輕充血程度,降低手術複發率。2、根據翼狀胬肉的範圍以及術後結膜缺損的範圍,採用自體結膜瓣移植或者羊膜移植,減少鞏膜暴露,加速術後
發布於 2023-02-21 01:41
0評論
臨床上將其大致分為初發胬肉(又分為結膜期和角膜前期)、進展胬肉(角膜後期)和術後胬肉(又分為治癒胬肉和復發胬肉)3類。
1.初發胬肉
(1)結膜期胬肉:裂隙燈下瞼裂部結膜肥厚,充血水腫,血管擴張,其尾部與半月皺襞粘連,移動球結膜則造成一橫向條索。二碘曙紅或熒光素染色沖洗後用鈷藍光觀察,可見結膜上皮點狀脫落,而其臨近受上、下眼瞼覆蓋的結膜則不著色(圖1)。
(2)角膜前期胬肉:肥厚的結膜形成的三角
發布於 2023-11-10 13:42
0評論
一般並不困難,但需與假性翼狀胬肉鑑別、瞼裂斑。
真性翼狀胬肉是屬於結膜及結膜下組織的慢性炎症並向角膜發展的結果。
假性翼狀胬肉一般是角膜邊緣區的急性損傷,其附近球結膜與角膜病變處發生粘連,形成一條結膜橋帶。
假性翼狀胬肉生長在角膜邊緣的任何一個部位,一般比較小,亦無發展趨勢,為球結膜與角膜上皮粘連所致。臨床上可見一索條或三角形結膜皺襞固定在角膜混濁部位,多發生於角膜潰瘍、灼傷或化學腐蝕傷後。由於
發布於 2023-11-10 13:49
0評論
翼狀胬肉是一種常見的眼表疾病,多發於中老年人。該病目前病因仍不完全清楚,紫外線是其中一個明確的致病因素。翼狀胬肉發病緩慢,很多人不會太在意,直至長入角膜、遮擋瞳孔才來就診。事實上,翼狀胬肉在影響視力之前,已經導致眼表和屈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會導致:散光增加、流淚、乾澀、眼紅和異物感等,因此建議胬肉長入角膜大於2mm就需考慮手術切除。翼狀胬肉早期病變僅達角膜前彈力層,因此術後角膜可以不留瘢痕。但是
發布於 2023-02-21 01:4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