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性生理結構來看,陰道是外界與盆腹腔通道的一部分,它上連子宮頸,下端開口於外陰。正常健康的女性,陰道本身有自淨作用及自然防禦功能。因為在正常生理情況下,陰道前後壁是貼攏的。陰道上皮為復層鱗狀上皮,且含有不等程度的糖原,糖原在陰道桿菌的作用下轉為乳酸,使陰道呈酸性環境而防止致病細菌的生長繁殖,起到防病作用。如上述防病機制遭到破壞,則病菌即可趁機而入引起各種婦科炎性疾病。平時,大約半數的婦女陰道內寄居有多種細菌和黴菌,卻並不引發疾病,因為陰道環境本身的平衡狀態,和自淨功能,同時,這些微生物共棲共生,彼此制約,和諧共處,就像一個秩序井然的小社會。在維持陰道生態平衡中,雌激素、乳桿菌和陰道pH起著重要作用。
春夏之交特別是梅雨季節,天氣悶熱潮溼;夏季天氣炎熱,機體抵抗力較差,尤其是女性陰道由於性交、游泳、陰道沖洗活動更易使陰道的防病機制遭到破壞,從而導致外陰和陰道炎症。
從臨床分類來看,常見的外陰、陰道炎症有非特異性外陰炎、滴蟲性陰道炎、 黴菌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病及老年性陰道炎等。
非特異性外陰炎:外陰與尿道、肛門臨近,經常受到月經血、陰道分泌物、尿液等刺激,如不注意皮膚清潔的話易引起外陰炎;患有糖尿病者其含糖分較高的尿液的刺激、尿瘻或尿失禁患者尿液的長期浸漬;穿緊身化纖內褲、月經期使用衛生巾等導致陰部通透性差、局部潮溼;這些情況均可引起非特異性外陰炎。
患者外陰皮膚粘膜有明顯瘙癢、疼痛或燒灼感,於活動、性交、排尿時加重。治療上應保持局部清潔、乾燥,局部應用抗生素,並積極尋找病因進行針對治療。
滴蟲性陰道炎:由陰道毛滴蟲引起。滴蟲適宜生活在溫暖、pH接近中性的潮溼環境中。月經後陰道pH值接近中性,隱藏在腺體及陰道皺襞中的滴蟲常得以繁殖,引起炎症發作。滴蟲不僅寄生於陰道,還常侵入尿道以及男方的包皮皺褶、尿道或前列腺中。
得了滴蟲性陰道炎後,會出現外陰瘙癢及分泌物增多,分泌物的典型特點為稀薄膿性、黃綠色、泡沫狀、有臭味。滴蟲可吞噬精子、影響精子在陰道內存活,導致不孕。
滴蟲性陰道炎治療需全身用藥,主要治療藥物為甲硝唑。因主要由性行為傳播,性伴侶應同時進行治療,治療期間應避免性交。
黴菌性陰道炎:臨床很常見,約75%的婦女一生中至少患過1次黴菌性陰道炎。45%婦女經歷過2次或2次以上。很多正常人群的陰道、口腔或腸道內有此菌寄生,但不引起不適,當全身及陰道局部免疫能力下降,黴菌大量繁殖時才出現症狀。經常發生在以下情況下:應用廣譜抗生素、懷孕、糖尿病、大量應用免疫抑制劑時。此病主要為內源性傳染。
患病後會有外陰瘙癢、灼痛及性絞痛;陰道分泌物特徵為白色稠厚呈豆腐渣樣。治療上應消除上述誘因、局部或全身應用抗真菌藥物;勤換內褲,用過的內褲、盆及毛巾均應用開水燙洗。
幾個生活細節讓你遠離黴菌性陰道炎:
n 勤剪指甲勤洗浴n 便前洗手n 內褲單獨清洗n 合理穿衣n 選用合適的衛生用品n 不過度講究衛生n 不濫用抗生素n 注意公共場所衛生n 不過食含糖量高的食品細菌性陰道病:是陰道內正常菌群失調所致的一種混合感染。正常陰道內以乳桿菌佔優勢,乳桿菌減少時可導致其它細菌大量繁殖導致此病;推測可能與頻繁性交、多個性伴侶或陰道灌洗有關。
得了細菌性陰道病會有陰道分泌物增多,呈灰白色、稀薄,伴有魚腥臭味,尤其性交後加重。此病如早期得不到很好治療,會引起其它不良結局,如孕期可引起羊膜炎、胎膜早破、早產;非孕期可引起子宮內膜炎、盆腔炎等。
治療藥物主要有甲硝唑、克林黴素,需連續用藥1周。性伴侶不需常規治療。
老年性陰道炎:常見於絕經後婦女,因雌激素水平降低,陰道壁萎縮,上皮變薄,局部抵抗力降低,其它致病菌過度繁殖或容易入侵引起炎症。可伴有性絞痛及反覆泌尿道感染。發病時,外陰灼熱不適、瘙癢及陰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稀薄、呈淡黃色。可用甲硝唑等抗生素抑制細菌生長,主要治療方法為補充雌激素以增強陰道抵抗力。
綜上所述,不同類型的陰道炎,其發病機制及治療方法各有不同,有時也可能是兩種或以上類型的陰道混合感染,如亂用藥使得治療沒有針對性,可能會延誤治療、加重病情甚至蔓延成更嚴重的婦科炎症,從而對女性健康產生較大影響。因此,一旦出現陰道炎,女性朋友們一定要到正確的醫療單位診治,切莫諱疾忌醫或盲目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