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有很多病人會對“病變”和“可能”兩個字產生誤解,今天我給大家做個名詞解釋。
病變=癌變?好多人來看門診,告訴我看到報告中有“病變”兩個字,腳都軟了,夜不能寐。“醫生,我是不是得了癌症?”、“都已經病變了,會不會以後就變癌了”有時讓我哭笑不得。顯然這是普通人群和醫生使用了不同的語言系統,讓大家無法無法順暢溝通引起的誤會。
醫學的病變到底怎麼一回事呢?
病變,就是病理變化的簡稱,疾病引起組織或細胞的變化。這個概念非常寬泛,可以是良性或者惡性疾病引起的,變化是可逆也可以是不可逆的。簡而言之,感冒和癌症都屬於病變,只是性質不同。本身“病變”只是一箇中性、客觀的描述。病變不一定是癌變,癌變一定是種病變。
病變中的一種特殊類型:癌前病變
看到“癌前”兩個字,估計大家又開始給它貼標籤了。先來看看它的定義:從正常組織到發生癌變的中間階段稱為癌前病變。惡性腫瘤的發生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人體上某些器官的一些良性病容易出現細胞異常增生,具有惡性變化傾向,這些異常增生具有癌變傾向的病變稱為癌前病變。請大家注意,癌前病變並不直接等於癌,也沒有說一定會發展成為癌,雖然看似從癌前病變到癌只有一步之遙,但這一步或許一輩子都不會跨過。只是停留在癌前病變階段,它不同於癌,治療處理上也完全與癌不同。就乳腺增生而言,只有異常的、不典型增生才屬於癌前病變範疇。大部分的增生仍然是屬於普通的病變。
報告中的“可能”二字
“醫生,您看!這個給我打了纖維腺瘤可能,小葉增生可能,是不是水平不夠呀,甚麼叫可能,那給我做個能確定的檢查吧”這又是一個典型的誤解。任何輔助檢查的報告最後都會出現可能二字,它並不是醫生水平不夠無法確定疾病,反而是這位報告醫生工作嚴謹專業的體現。聽我細細說來:任何輔助檢查都是利用一定的原理成像後去比照那些經過病理證實的疾病的圖像而做出疾病的預判。但是即使再複雜再先進的檢查設備也只能讓診斷無限接近於100%正確,但卻永遠無法達到100%。疾病的最終診斷只有一個公認的“金標準”:病理診斷。在顯微鏡下觀察組織結構和細胞病變特徵而做出的疾病診斷。它比臨床上根據病史、症狀和體徵等做出的分析性診斷以及利用各種影像所做出的診斷更具有客觀性和準確性,被視為帶有宣判性質的、權威性的診斷。因此,病理醫生又被稱為“doctor’s doctor”。所有臨床醫生,影像學醫生都唯一認可病理醫生的結果。現在,大家明白了吧。要百分百的確定疾病只能通過手術活檢獲得病理的方式,但大多數疾病並不需要手術從輔助檢查也能十之八九的確診。舉個例子,從醫學的角度嚴格說來,醫生該說“你是感冒可能”,哪怕你已經發熱,流涕,打噴嚏到不能更像感冒了,但沒有病理確診呀。總不見得真因為這麼小的病去切塊組織做病理吧。所以就不要再苛求那無謂的確診而糾結於“可能”二字了。如果真正需要病理明確診斷的疾病,我想你的醫生一定會非常負責地告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