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性腎病是由於血尿酸產生過多或排洩減少形成高尿酸血癥所致的腎損害,通常稱為痛風腎病,臨床表現可有尿酸結石,小分子蛋白尿、水腫、夜尿、血尿酸升高及腎小管功能損害,常合併有輕中度高血壓、高脂血症、代謝綜合徵,易產生腎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疾病。
尿酸是嘌呤代謝的終產物,人體尿酸來源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內源性的,是由體內核蛋白分解代謝產生,約佔總量80%;二是外源性的,是由攝入的富含嘌呤的食物分解代謝而產生。而尿酸的排洩也主要有兩條途徑:三分之二經過腎臟排洩,三分之一經過腸道排洩。當尿酸的產生或排洩失常時,導致血尿酸濃度升高,其中男性>420umol/L,女性>360umol/L,稱為高尿酸血癥。
以前尿酸性腎病在我國少見,近年來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變化,蛋白質及富含嘌呤成份的食物攝入量增加,發病率有增高的趨勢。本病多見於中老年患者,85%的患者在30歲以後發病,男性多見。本病如能早期診斷並給予恰當的治療(控制高尿酸血癥和保護腎功能),腎臟病變可減輕或停止發展,如延誤治療或治療不當,則病情可惡化並發展為終末期腎功能衰竭而需要透析治療。
對尿酸性腎病的治療,包括鹼化尿液(碳酸氫鈉片)、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別嘌呤醇)、促進尿酸排洩(苯溴馬隆)等。此外,抗高血壓類藥物如氯沙坦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血尿酸的作用;活性炭吸附劑可促進腸道排洩尿酸,可作為輔助治療。
中醫認為,尿酸性腎病屬於“腰痛”、“石淋”、“水腫”、“痺證”、“歷節”、“痛風”、“腎勞”等病證的範疇。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者過勞傷腎,以致腎精虧虛;或飲食失調,脾氣虛弱,臟腑功能失調,不能化生氣血精微,反而釀生溼熱痰濁,內而流注臟腑,外而痺阻關節經絡。脾腎虛弱是本病發生髮展之關鍵,而溼熱痰濁是疾病發生髮展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病情久延,脾腎虛損與溼熱痰濁交相為害,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誠如明代龔廷賢所說:“一切痛風,肢節痛者,痛屬火,腫屬溼,不可食肉。肉屬陽火,能助火,食則下有遺溺,內有痞塊,雖油炒熱物魚面,切以戒之。”治療上,早期、急性期以清熱利溼化濁為治療大法,常以八正散、四妙散加減治療;後期、慢性期以補益脾腎、益氣活血利溼為治療大法,常以參芪地黃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
此外,現代藥理研究已證實,薏苡仁、土茯苓、車前子、黃柏、蒼朮、蠶砂、澤蘭等有促進尿酸排洩的作用;威靈仙、秦艽不僅具有增加尿酸排洩,抗痛風作用,並可促進尿酸溶解;大黃、當歸、澤蘭能抑制尿酸合成,改善腎血液流量,減輕炎症細胞和炎症介質對腎小管-間質的損害,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輕滲出和局部關節腫脹疼痛;蟬花作為與冬蟲夏草類似的蟲生性真菌,能解熱、鎮痛,減輕炎症細胞和炎症介質對腎小管-間質的損害,能降低血清肌酐和尿素氮,保護腎功能,延緩腎小球硬化、腎間質纖維化進程,還能調節免疫、降低血糖、改善脂質代謝、抗動脈硬化。
針對尿酸性腎病的預防與保健包括:
1、避免進食含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及腦、沙丁魚等,不吃葷湯,少吃蛋白質和脂肪,戒酒,以減少外源性尿酸的生成。
2、多飲水:維持尿量每日2000ml左右,保持足夠的尿量,以防止結石的形成;保持大便通暢,利於尿酸的排洩。
3、預防酒精中毒、乳酸血癥、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等:以減少高尿酸血癥的發生。
4、 中藥食療法:生山楂30g、木瓜30g、生荷葉15g、車前草30g煮汁去渣,以汁煮生薏苡仁50g為粥,隨食之;玉米鬚煎湯代水、生山楂泡茶,常常飲用,適用於高尿酸血癥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