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心內科李毅剛教授帶領的團隊在華東地區成功開展了第一例壓力監測消融導管消融治療心房顫動(房顫)病例,新型導管投入臨床使得房顫射頻消融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得到進一步提升。
房顫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隨著年齡增長,其發病率不斷上升,據統計,60歲以上的人群發病率達4%,75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高達10%。該病的危害主要是中風,研究顯示非瓣膜病性。
房顫患者卒中發生率是正常人的5.6倍,瓣膜病房顫中風發生率是正常人的17.6倍。房顫引起的中風致殘率達25%左右,死亡率可達25%,不僅給患者及家庭帶來巨大的痛苦,也給社會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恢復和維持竇性節律對患者意義重大,然而對於大多數患者,藥物轉復機維持竇律作用往往非常有限,近年來房顫射頻導管消融手術已經廣泛開展。在包括歐洲和美國的治療指南里,已成為陣發性房顫首選一線的治療策略。
該例患者是位75歲老年患者,房顫反覆發作,每次發作心悸胸悶全身大汗,症狀明顯,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心臟超聲提示左房已經明顯擴大。經治療小組研究討論建議行射頻消融治療,鑑於患者75歲高齡,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經討論決定採用新型的壓力監測導管進行手術。
李毅剛教授說,目前電生理學界對房顫的消融術式已形成共識,即在環肺靜脈電隔離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病情需要附加步進式左房線性消融或碎裂電位消融。達到連續和透壁的損傷心房壁才能實現永久的肺靜脈隔離和有效的線性或碎裂電位消融。決定消融點是否透壁和充分,除了消融功率、時間外,主要取決於導管與靶組織(心房壁)的貼靠。導管貼靠力度與有效消融的間斷率密切相關,隨著貼靠力度的增加,消融間斷率明顯下降,當貼靠達到20g時幾乎不存在間斷消融現象(此時間斷率僅為3%),當導管貼靠力度達到30g時完全不存在間斷消融現象。
作為一種微創治療,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是患者和醫生共同關心的問題。手術過程中,消融導管與心房壁有效貼靠接觸,是取得療效和保證安全的主要因素。如果導管和心房接觸不良將導致消融不透,術後復發概率增加;如果導管貼靠力度過大,將出現消融過度,傷及心外組織,導致心臟穿孔和心包壓塞,危及生命,增加手術危險。因此,適宜的貼靠力度是成功消融、又不產生併發症的可靠指標。如何達到有效安全的導管貼靠,一方面需要術者除了學習前人的經驗外還需要自己積累正反面的經驗,逐漸培養出不錯的手感。另外手術器械的不斷改進也幫助醫生更好掌控手術安全。新型的壓力監測導管就是這麼一種,新型壓力標測導管能夠直接測量導管頭端與靶組織貼靠的力和方向,並將測量值實時地顯示出來(如圖所示)。這種導管的相關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對房顫的消融有很好幫助。
隨著目前壓力監測導管的問世及應用,實時監測導管與組織的接觸力已經成為可能。它在明顯提高導管操作的安全性同時增加消融的有效性。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房顫的射頻消融治療將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對不同的患者實施個體化消融方案,使更多的房顫患者從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