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顫的發病機制
半個多世紀以來,基礎研究工作者和臨床心臟電生理專家對房顫的可能發病機制進行了不懈的探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房顫的治療進步。但目前有關房顫的發病機制,仍有許多不詳之處,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探索。半個多世紀前,有學者提出了房顫的可能發生機制為多波折返(Multiple Wave Reentry),這一學說認為房顫由多個獨立傳播的折返子波共同激動引發和維持,多個小折返環的形成依賴於心房肌的緩慢傳導和心房肌不應期的不一致性。另外一個房顫的可能發生機制是觸發灶學說(Trigger),最早也出現於上個世紀50年代;直到1998年Haissaguerre等人的研究提示肺靜脈起源的房早、房速和房撲誘發的房顫佔了陣發房顫的近90%,由此開創了現代的導管消融術。神經介導學說(Autonomic Nerve)認為,在上述兩種房顫的發生機制中,心臟自主神經的不平衡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交感神經張力的增高使誘發房顫的異位興奮性增加,而迷走神經的興奮使心房肌的有效不應期縮短,兩者都更容易促進房顫的發生。因此,房顫也可被分為交感和迷走神經介導型兩種類型。一般來說,觸發灶學說描述的是房顫的誘發機制,而多波折返則是房顫發生的重要維持基質(Substrate)。自主神經的介導即參與在異位興奮灶的形成和誘發房顫的過程中,也在多波折返的形成和維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另外一個房顫的維持機制學說認為,房顫時心房內的多波折返並不是完全無序的,數個小的微折返可以觸發、驅動一個大的折返,這個大的折返也被稱為主導折返環或轉子,房顫時左右心房內可同時有數個轉子存在,轉子在心房內傳播時碰到功能性或解剖性的屏障再散出更多微折返,促進了房顫誘發房顫,使房顫得以維持。後者也被稱為轉子或主導折返環學說。觸發灶、多波折返或轉子和自主神經這三個方面在房顫的發生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這就是最早由法國學者Philippe Coumel提出的心律失常發生三角(Coumel's Triangle Of Arrhythmogenesis)學說,把上述幾種房顫的發病機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不同房顫患者的不同病程階段,上述幾種發病機制學說所起的作用並不完全一樣。一般而言,在陣發性房顫的早期以觸發灶學說為主,而在持續和永久性房顫可能以多波折返和轉子學說為主。另外,在不同房顫患者的不同病程階段,自主神經的介導作用也不相同。
二、房顫的發生機制與非藥物治療方法
非藥物治療方法與房顫發生機制的關係最為密切,或者說不同的房顫非藥物治療方法就基於不同的房顫發病機制學說而設計的。反過來,不同非藥物治療方法的有效性,也驗證了不同房顫發病機制學說的正確性。
多波折返學說一般認為房顫得以維持,心房裡至少要有6~7個以上的小折返,每個折返環均需要有足夠的心肌容積支撐,即心房足夠大。以這個學術為理論依據的心臟外科迷宮術(Maze手術),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獲得成功。其基本理念是被迷宮術分割的任何一小塊心房肌不足於形成折返,從而可有效預防房顫的發生;同時所設計的心房內切割線,又保障了起源於竇房結的電活動在心房內和房室之間的正常傳導。迷宮術的主要侷限性是手術複雜,且有一定的圍手術期死亡率,一般主要適用於同時合併基礎心臟疾患需要外科手術的患者。現在的經導管消融技術有時也通過增加心房內的線性消融,提高持續性房顫導管消融的成功率。另外,心房碎裂電位消融(Complex fractionated atrial electrograms,CFAE)和環肺靜脈消融(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ablation,CPVA)治療房顫的一個可能機制,也包括對房顫維持基質的部分改良。但環肺靜脈消融治療房顫的最重要機制是隔離肺靜脈,使起源於肺靜脈的異位電活動(包括房早、房速、房撲和房顫)不能傳入心房,抑制其誘發和驅動房顫。基礎和臨床研究結果均提示,對心房的自主神經叢(Ganglionated plexi,GP)進行消融,也可以有效預防和減少房顫的發生。心房的自主神經叢的分佈區域可以通過心內膜高頻刺激識別,由於其解剖部位相對固定,一般在肺靜脈口周圍,也可以在最常見的部位進行經驗性消融。根據自主神經叢相對於肺靜脈的位置,分為右肺靜脈上、右肺靜脈下、左肺靜脈上和左肺靜脈下自主神經叢。近來有研究提示,對於合併高血壓的房顫患者,在肺靜脈電隔離的基礎上進行腎動脈去神經消融,通過改變患者的自主神經功能也有利於降低術後房顫的複發率。應用特殊設計的網籃狀多部位標測電極和計算機處理技術,可以識別房顫時心房內的轉子或驅動灶(Focal Impulse And Rotor Modulation,FIRM),通過對這些部位進行消融,也可預防和減少房顫的發生。儘管根據不同的房顫發生和形成機制,已設計出多種經導管房顫消融技術,但環肺靜脈消融電隔離仍是導管消融治療房顫的基石。
三、房顫經導管消融術後復發的原因
房顫經導管消融術後3個月為空白期,在這之後的復發一般定義為有臨床意義。90%以上的房顫早期復發(術後1年內),是由於肺靜脈與心房間電傳導的恢復。主要是由於術中無法準確評價肺靜脈與心房之間的電連接是否已永久性阻斷,冷鹽水導管的應用、術中對環肺靜脈消融線雙向傳導阻滯的評估,以及腺苷的應用和觀察一定時間後再次對環肺靜脈消融線進行評估等,可提高環肺靜脈消融線的“持久性”(durability),降低肺靜脈與心房間電傳導恢復的可能性,減少房顫的早期復發。圖像融合技術指導下的個體化大環環肺靜脈消融電隔離,由於消融部位在心房和肺靜脈前庭的交界處,相對而言更靠近心房側,可以把更多的觸發灶隔離,對房顫基質的改良也較多,從而也可提高房顫導管消融手術的有效性。導管消融術後,房顫晚期復發(術後1年以後)的主要原因包括靜脈外新的異位興奮灶形成,誘發和驅動房顫,以及房顫維持機制的進展等。
房顫是一個進展性疾病,HATCH積分用高血壓(H:hypertension)、年齡(A:age,75歲)、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卒中史(T:TIA or stroke)、慢性阻塞性肺病(C:COPD)和心衰(H:heart failure)對陣發性房顫患者進行分層和評分,其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卒中史和心衰為2分,其他危險因素為1分。如果陣發性房顫患者的HATCH積分只有1或2分,則患者1年內發展為持續性房顫的風險在5%~6%;而HATCH積分為6或7分時,1年內發展為持續性房顫的風險則高達50%。另外,糖尿病和肥胖也是房顫進展的重要影響因素。臨床研究也發現,HATCH積分較高的房顫患者導管消融術後的複發率高於積分低的患者,即使在多次導管消融術後仍是這樣。也有研究提示,應用延遲增強磁共振技術(DE-MRI)對房顫患者的心房纖維化程度進行量化,輕度纖維化是指患者心房纖維化佔整個心房肌的15%以下,重度是指纖維化超過35%,中度纖維化則在兩者之間。分組研究顯示,纖維化程度越嚴重的房顫患者,消融術後的複發率也較高。這些研究均提示,除房顫經導管消融技術外,房顫患者的本身特徵,如合併症情況及心房纖維化程度等,也是影響導管消融治療房顫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為了提高房顫導管消融治療的有效性,近來的研究提示,對於房顫患者應及早行導管消融治療。房顫的類型、房顫持續時間的長短和左心房的大小等是影響導管消融治療房顫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陣發性房顫患者導管消融治療的有效性優於持續性房顫,而持續性房顫患者的病程持續時間越長、左心房越大的患者,導管消融術後的複發率也越高。基於這些研究成果,國內外房顫指南均推薦對於藥物治療無效的症狀性陣發性房顫患者,應優先選擇導管消融治療(推薦類別Ⅰ,證據等級A)。
四、小結
導管消融從房顫的發生機制出發,通過去除和抑制誘發房顫的興奮灶、改良維持房顫的基質、平衡自主神經功能等而達到預防和較少房顫發生的目的。因房顫是一個進展性疾病,為了提高導管消融治療房顫的有效性,選擇合適的手術適應症人群和導管消融手術時間點非常重要。導管消融應該在適宜的房顫患者、在有經驗的中心、採用合理的導管消融技術積極開展,在有效預防和減少房顫復發的基礎上,可以為房顫患者帶來症狀和預後的顯著改善。隨著我們對房顫發病機制認識的不斷深入和完善,以及導管消融技術的不斷提高,導管消融治療房顫的有效性還將會不斷獲得改善。
房顫導管消融治療的難點
發布於 2023-03-17 04:46
房顫導管消融治療的難點相關文章
胸科醫院心內科劉旭教授率領的團隊根據這些年在臨床治療?房顫的經驗中整理了一些導管消融回顧:中國房顫導管消融在臨床上應用已有15餘年了,真是一眨眼的功夫,時間過的真快。這15餘年的過程中有10萬例左右的房顫患者受益於導管消融治療。15年的中國房顫導管消融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7年之前主要是選擇陣發性房顫患者;第二個階段:2007年以後僅有少數中心開始對持續性房顫進行消融治療,
發布於 2023-02-06 09:27
0評論
首先是適應徵,現在比較寬,絕對的禁忌症只有左房血栓。只要藥物控難以維持竇律或者胺碘酮為唯一維持竇律的藥物,就可以考慮導管消融。其次要評價患者術前術後耐受抗凝的情況,如果有華法林抗凝的禁忌,也不適合導管消融。患者一般能耐受平躺3-6小時,期間身體不能移動,這對使用CARTO或Ensite等三維標測系統指導的消融尤為重要,否側左房三維圖像將將與實際情況差別較大,導致錯誤消融徑線或者延長手術時間。此外
發布於 2023-03-17 12:26
0評論
老年人體質較弱,合併慢支、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病等,不少人認為老年人房顫導管消融風險較高,其實這是對房顫導管消融手術方式不瞭解造成的。所謂導管消融其實是一種“微創”的介入操作。只需在局麻下,穿刺靜脈,提供血管入徑即可,只留有針眼大小的皮膚切口。導管送入心臟對引起房顫的病灶進行消融,手術需要2小時左右,手術後穿刺部位僅需要沙袋壓迫6小時即可,老年人能很好的耐受。房顫發病人群主要集中發生在60歲
發布於 2023-01-08 03:11
0評論
在過去,認為房顫治不好,吃藥維持,希望它儘量延緩,不要變得更重。但是以往的藥物治療根治不了房顫,而且長時間的藥物治療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導管射頻消融術可以根治房顫。導管射頻消融術?是怎麼治療的?手術方式就像輸液一樣,將電極導管經靜脈或動脈血管送入心臟內,經導管將射頻電流導人心臟組織,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產生局部凝固性壞死,從而達到阻斷異常傳導束,根治心動過速的目的,即為導管射頻消融術。經心導管向心
發布於 2023-01-08 02:21
0評論
依據目前指南和循證醫學證據,以下兩類房顫患者建議導管消融術。1、症狀明顯的陣發性房顫,≥1種Ⅰ/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無效。2、症狀明顯、無明顯器質性心臟病的持續性房顫,≥1種Ⅰ/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無效。
發布於 2022-10-08 05:53
0評論
1、右下肢制動6小時,平臥12-18小時。2、流食或半流食2周。3、質子泵抑制劑服用2周,保護食道。4、抗心律失常藥物(具體藥物依據醫生建議)服用至少3個月。5、抗凝藥物(低分子肝素過渡至華法林或NOAC)服用至少3個月。6、出院後,每2-4周門診隨訪,具體頻率依據醫生建議。7、出院後,如有不適,及時門急診就診。
發布於 2022-10-08 05:58
0評論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心內科李毅剛教授帶領的團隊在華東地區成功開展了第一例壓力監測消融導管消融治療心房顫動(房顫)病例,新型導管投入臨床使得房顫射頻消融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得到進一步提升。房顫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隨著年齡增長,其發病率不斷上升,據統計,60歲以上的人群發病率達4%,75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高達10%。該病的危害主要是中風,研究顯示非瓣膜病性。房顫患者卒中發生率是正
發布於 2023-02-28 12:46
0評論
房顫是最為常見的心律失常。在美國,約有200多萬房顫患者,每年因房顫住院的患者約40萬例。我國房顫的流行病學情況尚不是很清楚,估計全國房顫患者在1000萬以上。一項國內近3萬人的調查研究標明,中國房顫患病率大約為0.77%,男性房顫患病率(0.9%)高於女性(0.7%),患病率有隨年齡顯著增加的趨勢,80歲以上人群房顫患病率達7.5%。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房顫主要是發生在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
發布於 2022-10-08 02:03
0評論
我們在臨床上經常遇到這樣的患者,來就診時訴說當房顫發作時,這難受,那裡不舒服,症狀十分明顯,對房顫用的治療十分迫切。當醫生介紹射頻消融術時,患者又表現出猶豫,其原因是對消融術的顧慮。從多年的臨床經驗提示,這一顧慮主要是怕復發。請好患者冷靜考慮考慮,在我們以前的房顫治療介紹中已經明確了只有導管消融才能根治房顫,任何藥物都無法根治。即:只有消融才有可能治療,但有一部分患者有可能復發;除此之外,任何方
發布於 2023-02-06 09:22
0評論
為甚麼說持續性房顫首次導管消融成功率比陣發性房顫成功率低?房顫患者都很關心得了房顫怎麼辦?前面我們已多次探討了這個問題,要想根治房顫導管消融是唯一的辦法。但是需要強調的是,並不是所有房顫都能取得理想的消融效果。比如:陣發性房顫的首次消融效果就比持續性房顫的效果要高,這是因為持續性房顫的發病機制更復雜,也就是講,當陣發性房顫轉變為持續性房顫時,其參與房顫的心房病灶更多、更廣,複雜。所以,陣發性房顫
發布於 2023-02-06 09:47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