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心臟科醫生都會遇到這樣一些難纏的患者,他們常常因為出現心慌、胸悶、氣短、胸痛等心臟病症狀來到醫院就診,但是長期在各大醫院門診經過各級醫生,甚至專家門診診斷治療均得不到緩解,毛病越看越重,藥物越吃越多,身體越來越差,患者及家屬以為得了甚麼疑難雜症,愈加擔心憂慮,為此加倍努力,多方打聽良醫良藥,花費大量時間精力。仔細分析這類患者,都有以下一些特點:
1、主訴與客觀檢查不相符,病人自覺症狀嚴重,為此心生恐懼擔憂,但是很難通過檢查得到不正常的結果,比如整天感到心慌心悸,但是24小時心電檢測卻無明顯心律失常,輕微活動即感氣短氣促,但是心臟超生卻顯示心收縮舒張功能良好。
2、症狀繁多呈現跨系統特點,比如既有心血管症狀如胸悶、氣急、雄痛等,也大量出現神經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如頭暈、頭痛、失眠、腹脹、消化不良、便秘、腹瀉、尿急、多尿、出汗、手足麻木等,因此很難用單純的心臟病來解釋,醫生常只能讓患者去相關科室自行就診解決問題。
3、患者常常顧慮重重,即擔心查不出疾病,患了心臟病遲早要出危險,又擔心去做相關檢查不安全,帶來痛苦,最擔心藥物不良反應,各種藥物說明書反覆研究,越看越怕,不敢服用或者頻繁換藥。
這類患者其實並不在少數,如果僅從心血管角度分析,的確很難解釋這麼多不適。但是從整體角度、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類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鬱情緒或症狀,如過度擔心、緊張、易驚嚇、乏力、情緒低落、心煩、失眠、興趣減退、不開心,只是這些不良情緒被大家都當成了心臟病久治不愈的心理反應,而沒有與心臟病症狀產生直接聯繫。那麼這些症狀產生原因是甚麼呢?醫學心理學研究發現,心理因素完全可以通過一系列心理生理反應導致一些軀體症狀,我們稱之為軀體化症狀,其中中介環節是交感副交感系統(以前叫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神經系統,由於植物神經系統全身廣泛分佈,其功能失調當然會產生全身各系統功能失調,這就是焦慮抑鬱患者症狀繁多呈現跨系統的原因。由於軀體化症狀中心慌、胸悶比較突出,因此很多焦慮抑鬱患者會有很多類似心臟病症狀而來到心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