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認為低血壓是腦梗死的危險因素之一,低血壓在動脈管壁病變的基礎上,可導致局部或全腦血液灌流不足,或誘發腦血栓形成,引起腦梗死。許多腦梗死患者在夜間睡眠中發病,這可能與入睡後血壓水平較低,在動脈管壁病變基礎上導致腦血流自動調節系統障礙,血流緩慢而形成腦梗死。
一般來說,在腦梗死的發病中,與低血壓有關的動脈管壁病變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局部血管病變嚴重,如頸動脈粥樣斑塊導致一側頸動脈狹窄,頸動脈或大腦中動脈的動脈夾層病變,在低血壓時,常導致一側的病變;另一種情況是廣泛的動脈管壁病變,可發生雙側病變。腦作為機體的重要器官,腦血液供應極其豐富,腦代謝極其旺盛,腦組織耗氧佔全身耗氧的20~30,能量完全依賴於血液循環連續不斷地供應氧和葡萄糖,幾乎沒有能量儲備。因此,腦組織對缺血、缺氧十分敏感。氧分壓顯著下降或血流量顯著減少者都會出現腦功能嚴重損害。腦血流量的相對穩定,是保證腦功能穩定的重要前提。而腦的血流量是由腦的有效灌注壓和腦血管阻力決定,而灌注壓為平均動脈壓與顱內壓之差,血管阻力主要決定於血管口徑,正常清況下,當血壓在一定範圍內波動時.腦血管自動調節功能發揮作用,血壓升高時,腦小動脈管腔內壓力增高而發生小動脈收縮,反之,血壓下降可發生小動脈擴張。因此,血壓變化時動脈灌注壓雖有變化,但總的血流量維持不變。但在動脈管壁病變的基礎上再出現低血壓時會導致腦血流自動調節系統障礙,血流緩慢甚至中斷而形成腦梗死。所以,在預防因低血壓發生腦梗死時,不僅要糾正低血壓,同時還要防治其他誘發因素,如預防動脈管壁病變等,這樣才能更好地防治因低血壓而致的腦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