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區、公園及馬路上,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一幕:一位老人行走了一小段距離,停下腳步,揉揉腿,休息一陣子後繼續行走,走了差不多相同的距離,又停下歇歇,就這樣走走停停。可能很多人都不會意識到,這是一種常見老年病――間歇性跛行的表現。
認識間歇性跛行
間歇性跛行不是獨立的疾病,它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典型症狀;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也不是孤立的疾病,它是全身周圍動脈閉塞性病變的一部分。上海長海醫院血管外科田文
現有的臨床研究證實,有超過90%的存在間歇性跛行症狀的患者,同時存在嚴重的冠狀動脈疾病。引起這些血管病變的病理基礎為動脈粥樣硬化。事實上,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可能自兒童時期就已開始,但一般在60歲以前很少出現症狀。
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包括:高齡、吸菸、高血壓、高血脂、家族史和炎症介質。西方的研究表明約20%的老人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性病變。根據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一般將病變分為四期。① 輕微主訴期:僅感覺到患肢皮溫降低、怕冷,或輕度麻木,活動後易疲勞;② 間歇性跛行期;③ 靜息痛期;④ 組織壞死期。
間歇性跛行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發展過程中的一箇中間階段,約30%的患者會出現此典型症狀,其意義就相當於“轉移性右下腹痛”對於診斷闌尾炎的意義。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第三期和第四期是嚴重的肢體缺血階段,需要行手術治療,合稱為嚴重肢體缺血(CLI)。
症狀特點、檢查及診斷
診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通常根據病史、體格檢查、無創檢查可明確,並可衡量病變的嚴重程度。但想要具體知道下肢動脈的狹窄情況,則需行下肢動脈CT成像(CTA)、磁共振動脈成像(MRA)或血管造影。
症狀特點 間歇性跛行表現為運動後下肢某一相關肌肉群出現酸脹、疼痛,大多數在小腿,有時發生在大腿上段或者臀部。疼痛通常為痙攣性的,少數患者會出現運動後腿部沉重感,嚴重時可能摔倒。其他疾病,如椎間盤突出引起的椎體退行性病變導致神經根或者脊髓壓迫,表現可類似間歇性跛行。
間歇性跛行症狀一般在行走一定距離發作,休息後可完全消失(<10~15分鐘),這是與其他疾病導致跛行的鑑別點。
任何需要增加能量支出的運動,如爬樓梯、在斜面上行走,均會減少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患者的行走距離。症狀出現的範圍和病變的程度相關,累及肌肉的範圍通常比動脈閉塞節段低一平面(如腓腸肌的異常通常都是股淺動脈閉塞導致,而股部或者臀肌的病變則說明其近心段有病變)。通常腓腸肌病變是主髂動脈硬化閉塞症裡最常見的部位。
病史及檢查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病史包括下肢發涼、間歇性跛行、疼痛、皮膚破潰等缺血性表現,查體時可以發現足背動脈、脛後動脈搏動的減弱或缺失,無創檢查則可以通過踝肱指數、動脈彩超對病變進行評價。
有輕微跛行的患者,其足背動脈搏動在靜息時可以觸及,但在運動後消失。對於下肢動脈,最基本的無創血管檢查方法為靜息狀態下的踝肱指數(ABI)。臨床症狀與ABI有密切關係,跛行患者的ABI通常在0.4~0.8,有靜息痛和組織壞死的患者ABI通常小於0.4。但動脈出現鈣化者(多為糖尿病患者),由於動脈內膜硬質斑塊的存在,在袖帶的壓迫下血管無法正常收縮,踝肱指數可能出現假性升高。因此,對於症狀明顯但踝肱指數正常的患者,需要考慮到這一點。
非手術治療的原則及方法
治療原則 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的治療目標有3點:緩解缺血癥狀、延緩病程進展、改善長期生存率。一般來說,輕度的間歇性跛行並無大礙,只需接受非手術治療,延緩病程進展。但當患者伴有皮膚潮紅、低趾動脈壓力、低ABI的表現時,則易於發展為CLI,須及早行血管重建術。
非手術治療 對於間歇性跛行患者,其非手術治療是一個綜合過程,包括控制危險因素、堅持運動、改善生活習慣、藥物治療等多項措施。
控制危險因素包括以下幾點:戒菸,包括減少二手菸的吸入;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脂血症以及糖尿病,維持血壓、血脂、血糖在正常水平內。
運動是間歇性跛行患者治療的基礎。以正常中等步速每天堅持行走至少30分鐘,每次行走距離至能夠忍受的最大疼痛時再休息,恢復後以相同的時間間隔重複該循環。這能夠有效地改善下肢症狀、增加行走距離。鍛鍊還能夠增加健康感、減輕體重以及改善心血管功能。
同時,多飲水,控制每日的總熱量,減少攝入動物性脂肪、高膽固醇、高鹽、高糖的食物也是改善動脈粥樣硬化、減少血管事件發生的有效措施。
治療間歇性跛行最直接和有效的藥物為西洛他唑。該藥為3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劑,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改善血脂水平。較常見的用法為50 mg口服,每日兩次。在具體應用時可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劑量調整。此外,由於間歇性跛行患者通常都伴有其他血管的病變,一些針對心、腦血管的藥物對於減少患者心血管事件、延長生存率也是有意義的,包括抗血小板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藥物、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等。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阿司匹林能夠有效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並有著相對低廉的價格,推薦所有患者都以每日100 mg的劑量終生服用(在既往未服用此藥物或同類藥物的情況下)。
須強調的是,在所有的非手術治療措施中,鍛鍊是最有效也是最方便經濟的。藥物不能取代鍛鍊的作用。研究表明鍛鍊改善行走距離的效果較西洛他唑更持久。因此,在對患者的宣教中,鍛鍊的作用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診治間歇性跛行的患者應注意
① 注意鑑別跛行是否為血管性跛行,需要排除腰椎等問題引起的行走不便。
② 一般不需要手術,堅持行走鍛鍊最重要。提倡多飲水,戒菸,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西洛他唑可作為輔助藥物使用。
③ 間歇性跛行距離小於200米可行腔內治療干預;伴有下肢皮膚潮紅、跛行距離小於30米、ABI小於0.4需要積極考慮手術治療;發展到靜息痛、皮膚破潰、足趾壞疽,需要立即考慮手術。
④ 手術干預包括搭橋手術及腔內介入,建議首選腔內介入治療。
⑤ 急性下肢缺血需要第一時間送往有血管外科的醫院進行救治。
⑥ 血管疾病是全身性疾病,間歇性跛行患者通常伴有心、腦血管疾病,注意發現與控制其他部位血管病變,以增加患者預期壽命。
需行手術干預的情況
輕度間歇性跛行患者,不伴有下肢靜息痛或潰瘍,通常病變程度不重,無需手術治療。但中、重度間歇性跛行(跛行距離小於200米)會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較大影響,若經正規非手術治療無改善,應考慮手術治療。尤其當患者出現皮膚潮紅、短距離跛行(小於30米)、ABI顯著降低(降至0.4左右或更低)時,需引起高度警惕,此類患者約有25%會在一年內進展為CLI,應積極考慮外科治療干預。若病程進展到出現靜息痛、皮膚破潰或指端壞疽,此時已經嚴重影響正常生活,且截肢風險較高,需立即行手術干預。
目前外科手術干預的方式包括血管旁路手術(即搭橋)和腔內介入治療兩種。血管旁路手術是傳統的手術方式,通過自體或人工血管恢復遠端血供,創傷相對較大。腔內介入治療技術通過球囊擴張、支架成型等方式重新開通閉塞血管,相對創傷較小,且有多次手術的機會,推薦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首選治療方式。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若患者突然出現了下肢動脈搏動消失、蒼白、疼痛、麻木、感覺異常,提示出現急性下肢缺血,說明發生了動脈栓塞,截肢與死亡風險極高,需要在第一時間送至有血管外科的醫院進行救治。急性動脈栓塞病程中患肢會依次出現疼痛、感覺消失、運動功能喪失、皮膚腫脹破潰,這是和神經-肌肉-皮膚的依次壞死相關聯的過程。對於急性動脈栓塞患者而言,時間就是肢體和生命。在轉診前,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可以立即予以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隨後立即送往有血管外科的醫院進行救治;同時在轉送途中即可聯繫相關醫生,以節約到達後的治療準備時間。若有家屬對患者發涼的下肢進行復溫,需要及時制止,因為細胞的耗氧量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加劇病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