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間歇性跛行是指病人走了一定距離後,下肢出現疼痛和無力,無法繼續行走。然而,在休息片刻後,病情會有所改善,並有可能再次行走一段時間。然而,隨著病情的惡化,病人能夠行走的距離越來越短,越來越早地感覺到疼痛和麻木,並最終導致無法行走一英寸。
這種疾病多見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男女的發病率為7:1。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間歇性跛行在歐美國家發病率較高,70歲以上的人發病率為10%,60-70歲的人為5%,60歲以下的人約為1%-2%。發病機制:下肢動脈逐漸粥樣硬化,導致管腔狹窄或閉塞,下肢肌肉慢性或急性缺血,所以走了一定距離後會感到腳弓和小腿肌肉無力、疼痛和麻木。下肢動脈由於供血和供氧不足,還可能引發痙攣,加重動脈狹窄的程度,這時就會出現小腿間歇性跛行的典型現象。如果繼續行走,症狀就會惡化,病人就會被迫停止行走。休息或休息後,症狀會減輕或消失,再次行走時又會復發。隨著病情的惡化,行走距離變短,需要休息的時間變長。此外,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也會出現跛行的症狀。
這種疾病的風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血糖、高脂血症和吸菸,其中吸菸的危害最大。由於主要病變是動脈粥樣硬化,當有這三個 "高 "中的任何一個的人仍然吸菸時,發生間歇性跛行的風險就會增加數倍,並且加速了動脈粥樣硬化的惡化。
治療間歇性跛行有幾種選擇。對於處於早期階段且病變有限的患者,可以採用微創動脈介入治療來恢復受影響肢體的血液供應,並防止病變進一步惡化。有這些症狀的病人應積極到血管外科就診。如果忽視對這種疾病的治療,病情會逐漸惡化,直到肢體末端壞死和潰爛,導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