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疼痛科都看甚麼病?
(1)、 頭痛:偏頭痛,頸源性頭痛、肌緊張性頭痛、外傷後頭痛和腰穿後頭痛等。
(2)、 神經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急性帶狀皰疹、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神經病理性疼痛、神經損傷後疼痛、中樞性疼痛、患肢痛、殘端痛、糖尿病性神經痛、交感神經相關性疼痛、複雜的局部疼痛綜合徵等。
(3)、 骨關節痛:腰腿痛、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膝關節炎、足跟痛、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徵、退行性骨關節炎等。
(4)、 軟組織疼痛:急慢性腰扭傷、腰肌勞損、棘上棘間韌帶炎、腰背肌筋膜炎、梨狀肌綜合徵、纖維肌痛綜合徵、腱鞘炎、肩周炎、網球肘、軟組織損傷。
(5)、 癌性疼痛:晚期癌症疼痛、骨轉移性疼痛等。
(6)、 痛經、慢性盆腔痛。
(7)、 非疼痛性疾病:頑固性呃逆(打嗝)、急性面神經炎(面癱)、面肌痙攣、突發性耳聾、腱鞘囊腫、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
(8)、 亞健康狀態。
2、如何與疼痛醫師有效溝通?
一方面,要做個記錄疼痛的有心人。仔細觀察總結疼痛發生的部位(哪裡最痛、有沒有向哪個部位放射),性質(是像刀割一樣的銳痛,還是發悶、酸脹樣的鈍痛,亦或是像觸電一樣的疼痛),發作的時間和規律(痛了多久了,是持續性痛還是間斷痛,如果是間斷痛,那麼是白天痛還是夜間痛,疼痛一般持續多長時間),影響疼痛的因素(怎麼開始痛起來的,甚麼情況下疼痛會加重,而甚麼情況下疼痛會減輕),以及自己目前在接受甚麼治療(包括服用甚麼藥物、效果如何)等等。另一方面,要遵醫囑按規定時間複診,複診時帶好病歷本和之前的檢查結果單,特別是影像片子。
3、打針就是打“封閉”嗎?
封閉治療是前蘇聯醫師發明的、使用高濃度局麻藥和大劑量激素暫時“封閉”住疼痛傳導的一種治療方法,現早已被淘汰。目前我們的注射治療,藥液中使用極低濃度的局麻藥和安全劑量的糖皮質激素,同時注射技術更為精準也就減少了藥液使用量,因此相關的副作用明顯減少。另外,根據患者病情,我們還可能注射其他藥物如醫用臭氧、透明質酸鈉等,這些更和“封閉”不搭邊。所以,現代的治療方法叫做“注射治療”,而不是打“封閉”。
4、注射治療能“去病根”嗎?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對於大多數軟組織源性疼痛來說,注射治療能夠發揮消除炎症、改善局部血流、打破疼痛惡性循環的作用,通過正規的足療程治療,這些疼痛是可以治癒的。然而,如果疼痛是由於不良生活習慣如久坐不動、肌肉僵硬、受寒受溼、負重勞損、衰老退變等原因所致,這些原因不糾正,那麼機體就沒有脫離產生疼痛的“土壤”,疼痛經治療能夠得到一段時間的緩解甚至暫時治癒,但最終可能還要復發。
5、疼痛經治療緩解後,如何避免復發?
如上述,糾正不良習慣、脫離疼痛“土壤”非常關鍵。此外,對於反覆發作的慢性疼痛,我們會針對性地給出一些合理康復鍛鍊的建議,需要患者堅持練習。當然,與疼痛醫師保持定期聯繫、共同攜手對抗疼痛,是避免復發、獲得長期治療效果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