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一種貧血。其發生的根本病因是體內鐵缺乏,致使血紅蛋白合成減少而發生的一種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臨床上除可出現貧血外,還可因缺鐵而降低許多含鐵酶的生物活性,進而影響細胞代謝功能,使機體出現消化道功能紊亂、循環功能障礙、免疫功能低下、精神神經症狀以及皮膚黏膜病變等一系列非血液系統的表現。
病因
1.初生時機體鐵的含量
新生兒體內鐵的含量主要取決於血容量和血紅蛋白的濃度。
影響因素:①血容量與體重成正比。因此小兒體內的鐵量與其體重成正比。所以出生體重越低,體內鐵的總量越少,發生貧血的可能性越大;早產兒及低出生體重兒都可存在這類因素。②胎兒與母體,或於雙胎中的另一胎兒進行輸血。③分娩中胎盤血管破裂和臍帶結紮是否延遲。
另外,母親妊娠期間有缺鐵性貧血,與嬰兒貧血並無肯定的關係。
2.飲食缺鐵
人乳的含鐵量、鐵的吸收率較高,生後6個月內的嬰兒若有足量的母乳餵養,可以維持血紅蛋白和儲存鐵在正常範圍內。在不能用母乳餵養時,應喂強化鐵的配方奶,並及時添加輔食。
3.生長速度與貧血的關係
小兒生長迅速,血容量增加很快。一般嬰兒會動用儲存的鐵維持,無需在食物中加鐵。但在體重增長1倍以前,出現明顯的缺鐵性貧血,一般不是由於飲食中缺鐵所致。早產兒需要量遠超過正常嬰兒,需要在食物中額外加鐵。
4.長期少量失血
急性失血不超過全血總量的1/3,可不額外補充鐵劑,不致發生貧血。但長期慢性失血時,鐵的消耗量超過正常的1倍以上,即可造成貧血。1歲以內嬰兒,儲存的鐵皆用於補充生長所致的血容量擴充,小量的慢性失血可以導致貧血。另外,小兒每日飲超過1L用未經煮沸的鮮牛乳,可出現慢性腸道失血,因此每日飲用的鮮牛乳最好不超過750ml,或應用蒸發奶。此外,胃腸道畸形、息肉、潰瘍病、鉤蟲病、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症、少女月經量過多等也可導致缺鐵性貧血。
5.其他原因
急性和慢性感染時,患兒食慾減退,胃腸道吸收不好。長期嘔吐和腹瀉、腸炎、脂肪痢等,影響營養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