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頭壞死,這個以前較為少見的疾病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當中。在80年代之前,股骨頭壞死還主要以車禍外傷導致的髖關節脫位和股骨頸骨折等繼發為主,隨著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風溼類風溼疾病的增多,激素的廣泛使用,以及飲食習慣的改變――特別是酒精性飲料的大量消耗,我國股骨頭壞死的病因和發生率也逐漸在向歐美等國靠近,但是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每年股骨頭壞死患者新增數量不容小覷。
而對於這一龐大的新增群體,目前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生都沒有足夠的重視起來,從患者來說,早期股骨頭壞死的表現並不突出,主要是髖部或腹股溝區的隱痛不適,有時也表現為膝關節部位的不舒服,而且這種症狀也表現為時輕時重,大家常常以為是受涼了或是扭傷了,自己吃點藥或貼點膏藥暫時緩解一下,並未當回事,等到疼痛一直不緩解,而且越來越重連吃藥也不管事的時候才到醫院來看,這是往往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從醫生來說,目前股骨頭壞死早期的特異性診斷指標還未建立,大都是通過病史、查體和影像學表現來確診。但是,由於早期的股骨頭壞死症狀不典型,患者的表述有差異,而且在X光片上的表現也並不明顯,以至於常常不能及時診斷,雖然核磁相對來說要敏感很多,但高昂的價格使其未能廣泛應用。這樣就使一大部分患者錯過了最初的診斷治療。
由於股骨頭壞死好發於30到40歲左右的青壯年,它給患者和家庭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雖然目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技術為股骨頭壞死的終末期患者帶來了希望,但是大量的文獻報道這部分患者置換術後假體的生存率要較平均水平低。其原因就在於這部分患者年齡較小,又都為社會主要勞動成員,活動量較大,因而按照現有假體的使用壽命來說,在其晚年必然會面臨著二次翻修手術。這也是手術醫生為甚麼要嚴格掌握手術指徵,儘量建議患者早期治療的原因所在。
那麼,何謂早呢?一般來說,股骨頭壞死從起病(即出現症狀)到股骨頭塌陷(需要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大概要兩年左右的時間,個體之間還會有一些差異。這段時間是患者診斷治療的“黃金時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治療窗口期。在這段時間裡,通過評估影響股骨頭壞死預後的因素:壞死的部位、大小、比率、是否處於負重區以及壞死的程度,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往往可以使得病情改善,甚至使壞死的組織自行修復,從而能夠延緩甚至避免了關節置換的命運。
對於患者如何自我評價股骨頭壞死的程度分期呢,網絡的發達使得醫學知識的獲得更加便利,於是在我的門診可以見到很多將ARCO、Ficat分型說的頭頭是道的的患者,但是這種生搬硬套一知半解反而不好,下面我就將股骨頭壞死的相關知識用圖解的方式深入淺出地為大家做一介紹,希望能夠給廣大的患者,特別是股骨頭壞死早期的病友提供幫助。
為了便於大家的理解,同時也結合臨床治療方法的不同,我將股骨頭壞死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所謂的早期就是有症狀核磁有表現但是X片上股骨頭還沒有明顯的改變,到了疾病的中期,股骨頭在X片上也可以看到囊性變,硬化帶,軟骨下骨的輕微塌陷,但是股骨頭的整個形態還沒有明顯的改變,即沒有所謂的“塌陷”,處於疾病的早期和中期的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來挽救壞死的股骨頭,維持“原配”;而晚期則指的是股骨頭在X片上已經不再規則,有了塌陷,甚至有的已經發展到了髖關節骨關節炎,有所謂的“骨刺”了,這時就已經喪失了挽救股骨頭的時機,只能通過人工髖關節置換,換一個所謂的“假關節”。
這是一個患者,他從發病到最後手術的病情過程堪稱經典,希望從他的身上大家可以得到啟發。
發病初期,右腹股溝不適,當地X片表現未見明顯異常;患者症狀不緩解2月後門診就診,複查MRI顯示線樣徵,提示股骨頭壞死早期,股骨頭形態尚可。建議患者行髓芯減壓,未接受,行保守治療,包括減輕負重(扶拐),對症止痛,同時口服擴張血管促進微循環藥物,以期病情好轉。
患者病情緩解不明顯,且左髖也出現症狀,3個月後再次複查,X片提示右髖股骨頭囊性變,位於負重區下,面積較大,MRI提示右髖病變進展,左側也出現信號異常改變,建議儘早手術,未接受。
2個月後再次複查,右髖股骨頭形態改變,左側出現新月徵,症狀較前明顯加重,建議右側行人工全髖置換術,左側行股骨頭髓芯減壓植骨術,接受建議。
右側全髖關節置換術後,左側可見股骨頭負重區軟骨下骨塌陷。
術中截除的壞死後的股骨頭,可見軟骨下骨壞死塌陷,與軟骨分離,壞死骨明顯。
左側行股骨頭髓芯減壓帶血管蒂的腓骨植入術,既減壓促進血管再生,阻止病情進展,又恢復了骨的結構性支撐,避免塌陷,X光合MRI均提示術後改變較好。
術後半年患者複查,可見腓骨遠端已經與股骨頭有吸收融合的趨勢,股骨頭下骨硬化明顯,MRI提示畫著壞死區明顯變小,患者症狀也明顯緩解。目前患者長期隨訪病情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