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群形成自然個體化步態的年齡約為6歲左右,因此腦癱的最佳治療時機是在患兒6歲以前(6歲以後的患兒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異常行走步態,比如剪刀步、醉酒步及鴨步等,這時哪怕糾正了下肢異常增高的肌張力,患兒的步態也很難得到改善)。目前所有的痙攣性腦癱介入治療措施都是以減輕肢體強直程度,緩解關節運動痛苦,從而達到提高康復治療效果,恢復受損運動功能,讓孩子儘早地融入社會正常學習生活這一治療目的。以往腦癱的治療主要是常規的理療及康復訓練。但由於孩子肢體的肌張力高,關節活動受限嚴重,他們對這些常規的治療措施往往有畏懼及抗拒的心理,治療效果不佳。近年來開展的多學科聯合手術治療能夠顯著降低患兒的肌張力,明顯改善他們的關節活動幅度,從而能大幅度地提高其運動康復治療的效果。
根據國際上兒童痙攣性腦癱治療研究的最新進展,按患兒年齡大小,推薦的介入治療方式分別為:
1、3歲以前的患兒:宜採用BOTOX神經電導航下肌肉注射。肌肉解痙藥物(BOTOX)主要注射在下肢痙攣的肌肉群上,藥物作用時間一般為6個月,治療效果最佳時段為注射後的3-5個月。每半年需來醫院進行重複注射。
2、3-6歲的患兒:進行超選擇性神經後根離斷術(SDR)。在背部腰間中央做一個5-6釐米左右的手術切口,利用手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儀,找到誘發肌肉痙攣的異常神經纖維,並選擇性地予以離斷,以達到降低下肢肌肉張力,增強術後康復訓練效果的作用。
3、6歲以上的患兒:肌腱延長術。肌腱延長術應用於腦癱的治療已經有很長的歷史。目前主要應用於髖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等下肢部位因肌腱張力異常增高而造成的關節畸形。
4、6歲以上的患兒:BACLOFEN(巴氯芬)持續性鞘內注射:在腹部皮膚下植入一個微型泵,連接植入背部脊髓神經內的注射導管,每天注入預設劑量的巴氯芬溶液(巴氯芬能強力降低肌肉張力)。巴氯芬鞘內注射不單可以降低雙下肢的肌張力,而且能顯著降低軀體及雙上肢的肌肉張力,因而對重度腦癱患兒有著不錯的治療效果。缺點是價格比較昂貴,單單植入泵的價格就在十幾萬人民幣左右。而且患兒還必須每2個月左右來醫院行藥物注泵操作。
需要強調的是,這些介入治療方法的目的都是為了降低患兒異常增高的肌肉張力,對於肌力的增強則需在術後加強肢體運動康復鍛鍊,以期能夠儘可能地恢復患兒已經受損的運動功能,遵循RIR原則,即Rehabilitation-Intervention-Rehabilitation原則(康復-介入-再康復原則),為其長大後正常地融入社會日常工作及生活創造條件。
由上海市兒童醫院神經外科肖波博士、康復科馮金彩主任及骨科王隼主任為核心的的國內第一個跨專業兒童腦癱綜合治療團隊,應用包括肉毒素靶點注射、巴氯芬鞘內泵持續注入、選擇性神經後根離斷術及肌腱延長術等各類肌張力調整介入治療等國際上最為先進的腦癱治療技術及理念,遵循康復-介入-再康復原則,為腦癱患兒提供全方位的評估及治療,以期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患兒增高的肌張力,改善肢體的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為其長大後正常地融入社會日常工作及生活創造條件。讓腦癱的孩子也能正常行走,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是我們這個團隊共同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