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抗生素,媽媽們有兩種常見的極端態度:一種認為抗生素是感冒發燒的特效藥,凡遇寶寶發燒,必要主動要求使用抗生素。另一種視抗生素為洪水猛獸,無論寶寶的病情如何,對抗生素堅決予以抵制。其實,抗生素怎麼用,用多少,讓我們來一一瞭解下!
1、 甚麼是抗生素?
“抗生素”這個詞,爸爸媽媽們應該一點也不陌生,孩子得病,最常見的就是感冒發燒咳嗽。此時,抗生素便出現在家長面前。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某些微生物可抑制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並把這種現象稱為抗生。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終於從某些微生物體內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稱為抗生素,如青黴菌產生的青黴素,灰色鏈絲菌產生的鏈黴素都有明顯的抗菌作用。因此人們將某些微生物在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對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殺滅作用的這類化學物質稱為抗生素。抗生素的概念已經從最初的抗菌素,擴展到今天在臨床上抗病毒、抗衣原體、抗支原體,甚至抗腫瘤的抗生素。
2、 是不是越新越貴的抗生素治療疾病的效果越好?
其實,每種抗生素的性能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選擇,根據感染的情況和細菌的藥物敏感試驗的結果選用相對敏感的抗生素,並不是貴藥或新藥的療效就一定比便宜或老藥好。比如,老牌抗生素青黴素、紅黴素,可謂物美價廉,而且藥效穩定,加之人們不常使用,療效可能更好。而且,老藥的不良反應比新藥更為明確,更有利於診療。
也有一些家長“青睞”高檔抗生素,認為一分錢一分貨,貴的抗生素殺菌力強、覆蓋範圍廣、治療效果肯定比便宜的藥好。這其中多數是抗G-桿菌抗生素,其實作為門診病人,大部分感染系社區獲得性感染,雖然近年G-桿菌發病率有所增加,其病原依然主要是肺炎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G+細菌。對於這些細菌,青黴素類、第一代頭孢菌素等均具有良好的療效;高檔抗生素尤其是抗G-桿菌抗生素的使用不但增加了費用及細菌耐藥性,同時容易引起菌群失調,導致二重感染。
3、 治療感冒發燒的特效藥——抗生素?
有的爸爸媽媽習慣於只要寶寶一感冒,隨即就抗生素伺候,有時候甚至還不是吃一種,隨意搭配,聯合用藥。事實上兒童的上呼吸道感染95%為病毒性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中也有許多是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不僅沒有效果,反而容易導致正常菌群紊亂,增加藥物毒副作用的發生和細菌耐藥。 如果寶寶以發熱起病,可以先進行門診的血液化驗檢查,發現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分類增高,C反應蛋白明顯增高,當這些指標支持有明確的細菌感染,同時有明顯的感染灶,比如化膿性扁桃體炎等,才是應用抗生素的指徵。
4、 一種抗生素不管用,要馬上換另一種?
抗生素髮揮功效的前提是,藥物在血液裡的濃度,即血藥濃度達到有效的水平,因此,立竿見影的效果雖然不少見,但指望使用抗生素後總能藥到病除也不切實際。如果抗生素療效不明顯,先要考慮用藥時間是否足夠。提早換藥,不光無助於病情的好轉,而且會造成細菌對多種抗生素產生耐藥性。
另外一種現象也很常見,就是一旦見效馬上停藥。抗生素有其規定的療程。如果一有效果就停藥,不光治不好病反而可能會因為殘餘的細菌作怪而使病情反覆。
5、 幾種抗生素一塊吃,寶寶病好得快?
有的家長認為寶寶生病最好同時多用幾種抗生素,這樣可以防止細菌漏網。其實,臨床上如果沒有明確的治療指徵,不宜聯合應用抗生素,而且對非專業人士來說,更不能擅自聯用。不合理的聯用抗生素,不僅不能增加療效,反而會導致更多的不良反應發生。
6、 寶寶服藥劑量是成人劑量減半?
抗生素的劑量不能簡單地認為孩子的劑量就是成人劑量的一半。抗生素的使用必須有個限度和範圍,用量大了副作用反而會增高。有的家長則視抗生素為“毒藥”,醫生明明開了7天的藥,症狀一消失就自己停藥或者自行減量。抗生素用量太少的話難以達到一定的濃度,體內的細菌沒有被徹底殺死,這樣一來不僅容易復發,而且也更容易造成耐藥。另一方面,用量不足很容易引起耐藥的發生。因此,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時候,請遵循醫生的指導,劑量要準確,療程要足夠,這樣才能保證抗生素的最大效應,寶寶可以更順利地康復。
7、 輸液比口服抗生素更好?
門診過多使用靜脈用藥近年來,各大醫院都在抱怨門診的輸液人數明顯增加。在兒科,門診就診的大部分是呼吸道感染的患兒,使用抗生素靜脈輸注的數量也逐年增多;其中的大部分原因是家長擔心“病情進展”或希望“儘快好轉”而要求醫生使用抗生素輸液;結果不僅僅是導致醫療費用增加,更嚴重的是耐藥性增多,還形成“不輸液效果不好”的錯誤觀念。在各大兒童專科醫院的門急診裡輸液架子林立,其中感冒發燒患者並不少見。其實感冒發燒並不是一回事。感冒可以引起發燒,但有發燒未必都是感冒。通常,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對於病毒是沒有效果的,此時濫用抗生素不但對病情沒有幫助,還可能增加細菌耐藥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