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雖然我國自願無償獻血人員在增加,但在一些大城市每年酷暑(7-8月)和嚴冬(12月到來年2月)時節者會發生季節性“血荒”,而冬夏季往往是骨科脊柱矯形手術的高峰期。為了達成合理用血,無血醫療的目標,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積極廣泛地在圍手術期開展血液管理。
圍手術期血液管理就是指在圍手術期的各個階段,採取不同的、或聯合使用多種技術進行血液質和量的保護,減少失血。血液管理重要的環節之一是嚴格掌握輸血指徵(具體內容見前述),其次在術前、術中及術後,也各有不同的側重。此外還應重視相關藥物的干預。
術前:患者的選擇和準備及術前預存自體輸血
基於血液管理觀念的確立,手術醫生在門診評估時不僅要考慮手術指徵與禁忌,也應將紅細胞儲備及失血相關危險因素的評估置於相當重要的位置。
措施1:改善患者術前紅細胞計數包括術前貧血的早期診斷及糾正。老年人中缺鐵性貧血和慢性炎症及退行性病變相關的貧血常見。最好能經常檢測和進行針對的病因治療。給予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及鐵劑是增加術前紅細胞計數的一項雖然昂貴但效果顯著的措施。我們對術前貧血患者常規口服鐵劑,對於適宜於術前預存自體輸血(PABD)者給予EPO及鐵劑。
措施2:術前應該觀察患者的凝血狀況。在擇期或非急症手術前,患者應該停用抗凝劑(如華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或在抗凝劑作用消退後再行手術。使用維生素K或華法林拮抗劑,可避免新鮮冰凍血漿(FFP)的使用。骨科患者往往長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抗炎藥(NSAID),它能影響凝血功能,術前需合理停用。
措施3:對骨科大手術尤其是失血較多的手術還有一項術前全科查房制度,群策群力,科學把握手術指徵及制定手術方案。對考慮輸血量大於1200 ml的手術,需科主任簽字同時報醫務處備案。這項制度對減少輸血尤其是意外輸血的機率很有幫助。
儘管手術技術和術中用藥方面有巨大的進步,但骨科手術中失血量仍然較大,因為在手術中,應重視採用以下措施。
措施1:骨科醫生應用精湛的外科技術來止血以減少術中失血。重視手術過程中每個細節尤為重要,包括手術後體位、患側肢體抬高、麻醉方式的選擇、術中患者體溫的維持、止血帶使用等。一些外科技術,包括氬氣刀、電灼術、雙極電凝止血、局部使用止血紗布等,均能安全有效的減少輸血。在麻醉科大力配合下,術中控制性降壓麻醉在我院骨科已廣泛開展。
措施2:手術病人術前往往存在容量丟失和不足,而術中、術後更會丟失容量,因此病人容量儲備是維護循環的前提,樹立容量第一的觀點可以降低術中輸血風險。血液稀釋是容量治療的延伸,對大手術而言,麻醉下對病人採用急性等容血液稀釋或高容血液稀釋,使病人術中出血為“貧血”之血,減少體內全血的丟失,可做到開源節流,維護循環功能,而血液稀釋本身也可以改善循環,增加組織氧供和氧合。我們已在部分脊柱矯形患者中使用該方法,顯著減少了輸異體血比例。
措施3:術中血液回收(CS)大有可為,它通過減少術中丟失血量以減少異體輸血。
骨科手術後創面滲血量較大,如脊柱後路手術,關節成形術或關節翻修術。臨床上對術後傷口引流處理措施有三:
措施1:“堵”――不放置引流,認為放置引流並不能降低血腫形成率與傷口滲出,同時增加了術後失血,從而提高了異體輸血率
措施2:“疏”――放置引流,認為放置引流可減少術後瘀斑與滲血,同時緩解患者對傷口滲血的心理負擔。
措施3:“變廢為寶”――行術後自體引流血回輸,既可以減少術後傷口瘀斑滲血又可減少異體輸血。
上述臨床試驗證實了血液管理的益處。血液管理的措施又是綜合性的,在大多情況下,僅靠單一措施往往效果不顯著。應結合患者的情況、手術情況、現有的技術和設備條件等選擇安全可行、操作方便的方法,科學合理地採用聯合技術,力求達到最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