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的診斷、判斷
心房顫動,也稱心房纖顫,簡稱房顫,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顫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長。在一般人群的總患病率在0.4%,成人患病率在0.5%-0.95%之間,60歲以上的患病率為1%,隨著年齡增加,房顫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在75歲以上人群可達10%。房顫發作時,心電圖上面可以看到規律整齊的竇性心律消失,代之以快速而紊亂的心房電活動(也就是心房顫動波),同時因為不同傳導比例而使得代表心室的QRS波快慢不等,出現心室率的不整齊。臨床上房顫的診斷依靠發作時候的心電圖就能夠診斷明確。
而如果有些患者發顫發作持續比較短的話,可以依靠自我測量脈搏與心跳來大致判斷,其表現為脈搏快慢不等,並且脈搏數少於心跳數。當然,也可以通過24小時心電圖或者更長時間的心電遙測來判斷到底有無房顫,其診斷標準同普通心電圖。一般房顫的診斷需要快速紊亂的房性心律失常持續超過30秒以上才能夠診斷。
房顫的症狀表現
房顫的症狀多種多樣,因人而異,因病情而異,主要取決於有無基礎心臟病、心功能情況、心室率快慢及發作形式、個體敏感性等。
心室率(也就是最終的心跳)不快時可無症狀,尤其在慢性或者長期持續性房顫患者中可沒有明顯的症狀。反之,如果心室率增快了,就有可能有心慌、胸悶、氣短、頭暈、乏力等症狀,有些患者還合併有大汗、小便增多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由於心臟分泌了一種激素增多)。
心跳特別快的患者可以出現血壓下降、心功能不全等,而表現出胸悶、氣促、呼吸困難等表現;嚴重者可導致急性肺水腫、心絞痛或心源性休克等。
此外,部分陣發性房顫的患者在房顫終止自動轉復為正常竇性心律的過程中,會出現心跳減慢甚至心臟暫時停跳的情況。一般情況下,如果2-3秒鐘沒有心跳出現,部分敏感患者會發生眼前發黑,甚至短暫的意識喪失,以致暈倒在地。當然,也有部分患者特別能夠耐受這種情況,尤其是老年患者,有時候在出現長達20秒沒有心跳的情況下也僅僅表現為頭暈不適,而不出現暈厥。
還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尤其是是慢性或者長期持續性房顫患者)可以沒有明顯的自覺症狀,然而房顫的危害依然存在,這樣的患者很多是在體檢時甚至是出現腦中風時偶然發現的。
房顫不僅發病率高,而且危害大。房顫的危害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1、血栓形成與栓塞。由於房顫時心臟跳動非常紊亂,血液的正常流動會受到影響,最終在心臟內(尤其是左心房內的左心耳)形成小的血塊(即血栓),一旦這種血栓脫落就會阻塞血管,阻塞到甚麼血管就造成相應臟器的損害;比如堵塞了腦血管後就發生了腦栓塞(也就是俗話說的腦中風),阻塞了肢體動脈造成肢體壞死(嚴重者甚至需要截肢),阻塞了腎血管造成腎臟壞死等。
2、心臟擴大、心力衰竭。房顫發作時可以通過一系列複雜的病理學改變,造成心臟出現相應的適應性改變,這些改變如果不能及時終止的話,將會導致心臟猶如“吹氣球”般逐步擴大,最終發展成為心力衰竭。而心臟擴大、心衰等將再次導致房顫的進一步持續,兩者互相作用,造成一種惡性循環。
3、死亡率增加。許多研究表明:房顫是死亡率增加的危險因素。在沒有合併其他心血管疾病,房顫可使死亡率增加1倍。合併心衰時,房顫者比沒有房顫者死亡率男性增加2.2倍,女性增加1.8倍。
4、影響生活及工作質量。一般房顫患者(尤其是陣發性的快速心室率的患者)會有心悸、頭暈、氣短等,因而感覺不舒服,生活、工作質量均會受影響。特別是心功能比較差的,日常生活不能勝任。部分房顫患者症狀嚴重,如乏力、呼吸困難、暈厥等,有潛在心功能不全者則可引起急性肺水腫。研究表明,房顫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遠低於沒有房顫的健康人。
房顫的治療:
房顫的治療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多種因素,包括髮病原因、誘因、發病頻率、症狀、經濟條件等。
對於那些可以根治的病因或者誘因,首先肯定是需要糾正那些病因或誘因。可以糾正或者根治的病因或誘因包括:甲亢、急性心功能不全、心包炎、急性心梗、急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等。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室上速、室速患者在心律失常持續時間比較長的時候會出現房顫。而將這些相對比較簡單的心律失常通過射頻消融根治之後,這些患者就再沒有房顫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