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房顫患者最怕血栓?
房顫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普通人群中房顫發病率為0.5%-1.3%,隨年齡增長,其發病率逐漸升高,80歲以上人群房顫發病率達10%以上。
房顫最主要的危害是導致心臟內血栓形成,血栓脫落後可導致腦中風、臟器栓塞及外周血管栓塞等併發症。其中,腦中風為房顫最常見、危害最大的併發症。房顫患者隨訪研究顯示,5年中風的發生率高達20%。中風後一年死亡率達30%。且房顫導致腦中風的風險隨年齡增加而增加,50-59歲的房顫患者腦中風風險為1.5%/年,而80―89歲的房顫患者腦中風風險達23.5%/年。
房顫患者中風的臨床特點是起病急驟(數十分鐘內可導致明顯症狀)且病情嚴重(致死致殘率達50%以上)。總之,房顫導致腦中風具有“高齡”、“高發病率”、“高複發率”、及“高死殘率”等4個特點。因此心房顫動的目標主要是預防腦中風。以往治療的重點是應用藥物抗凝治療,或通過射頻消融恢復和維持竇性心律。
預防腦中風,藥物抗凝和射頻消融有何不足?
房顫性腦中風的藥物預防主要是依靠口服華法林。但長期口服華法林存在諸多問題:華法林在預防血栓的同時,其抗凝血作用可造成出血併發症,藥物作用受到許多食物、藥物影響,服用時需要頻繁地到醫院化驗監測凝血功能以防藥物過量。因此,服用華法林給患者帶來了不便。特別是對年齡大者,其本身出血風險就高,且往往不能做到醫院定期化驗,老年患者的華法林治療耐受性、依從性都很低。然而,這些患者恰是腦中風高危的人群。而一些新型抗凝藥物價格高,療效並非完美,出血併發症仍不能避免。
近十多年來,房顫的射頻消融治療被廣泛接受。但這一治療的成功率不高(陣發性房顫約80%,慢性、永久性房顫不到50%),有些患者需要反覆多次射頻消融,有些術後仍需要抗凝。且射頻消融是有創性治療方法,費用高,操作時間長。
甚麼是左心耳?
左心耳是從左心房伸出的耳狀小囊,是左心房的一部分,是人類進化過程中遺留下的產物。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原始左心房變成了左心耳,而原始左右肺靜脈被併入左心房,成為左心房主要組成部位。
左心耳是血栓形成的“老巢”?
臨床研究顯示,在房顫患者中,90%以上血栓的形成與左心耳有關。在正常人的竇性心律下,左心耳因具有正常收縮能力而很少形成血栓。房顫時,左心耳明顯增大,且失去有效的規律收縮,導致血液在左心耳淤積,極易形成血栓。
左心耳形狀不同,血栓形成的幾率不同?
人有千面,左心耳也形態不一,可分雞翅、風向標、仙人掌和菜花形狀。臨床研究顯示,心耳內腔的凹陷多,隱窩深的結構可能容易形成血栓。因此,菜花形的左心耳併發腦卒中的發生率相對較高,雞翅形者,腦卒中發生率較低。
分析左心耳形態結構,可能是房顫併發腦卒中危險分層的重要因素,也許是未來決定左心耳堵閉的主要決定依據。
左心耳封堵術怎麼做?
近年來針對左心耳的經導管封堵或外科手術治療作為預防房顫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的手段受到人們關注。其中,經導管封堵左心耳因為傷口小、不需開胸及體外循環被認為更具前景。
其手術過程類似於支架手術,醫生在患者股靜脈經皮穿刺、建立通道,然後沿著股靜脈將壓縮的封堵器送至左心耳的開口處,打開封堵器,隔離左心房與左心耳的內腔。
哪些房顫患者適合做左心耳封堵?
經導管左心耳封堵的目前主要適應證為出血風險高、不能耐受華法林抗凝或者不願華法林抗凝患者。隨著技術的改進和經驗的積累,其適應證可能會進一步拓寬,有望成為房顫患者預防腦卒中的常規治療手段。臨床研究顯示,左心耳封堵後,患者中風復發的幾率很低,且無需藥物抗凝治療。
封堵器長啥樣?
中山醫院使用目前全球研究最為深入,也是國內唯一具有長期臨床試驗數據和隨訪數據、被批准上市的WATCHMAN 左心耳封堵系統。
它形如一個半球形的草帽,凹陷處有數根固定支架。
相關試驗的長期數據顯示,相較於華法林,該封堵系統能更有效預防腦中風,減少病死率及致殘率,且減少出血發生,對於已經發生過腦中風的患者(二級預防),效果更為顯著(比抗凝藥有效)。